中国生猪养殖新政策
中国生猪养殖新政策
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国家支持农户养猪,取消了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这意味着农户在进行生猪养殖时,不再受到15亩用地的限制,可以更灵活地规划和扩展养殖规模。
生猪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生猪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这一政策简化了养殖用地的审批流程,降低了农户的行政负担,使得生猪养殖更加便捷。
支持禁养区内养殖场异地重建对于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需要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国家将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这项政策旨在保障养殖户的利益,确保他们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下,能够继续进行生猪养殖。
仔猪及冷鲜猪肉运输纳入“绿色通道”仔猪及冷鲜猪肉运输被纳入“绿色通道”政策范围,降低了物流成本。这有助于提高生猪及猪肉产品的流通效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进一步降低养殖和销售成本。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各地政府在积极扩大能繁母猪、育肥猪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并推广生猪“保险+期货”价格指数保险。通过这些措施,提高生猪价格保险的保障额度和份额,降低养殖户的风险。
建立生猪产业重点保供企业名录地方政府建立生猪产业重点保供企业名录,并举行生猪养殖企业专项融资对接会,帮助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相关政府贴息政策适度向名录内的企业倾斜,每家企业贴息资金最高不超过30万元。这有助于解决生猪养殖企业的资金难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种猪引进补贴政府有序调整优质母猪增养临时性补贴项目,种猪引进范围和标准,调优种群结构,稳定母猪群体存栏。对引进纯种能繁母猪、“二元”杂交母猪每头分别给予1500元、800元补助。这项政策旨在提升种猪质量,增加能繁母猪的数量,从而提高生猪产量。
推动生猪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政府加快推进生猪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种公猪站项目建设,提高生猪良种化水平。通过这些措施,提升生猪养殖的科技含量,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进口饲料原料加工转化基地政府支持建立进口饲料原料加工转化基地,开展饲料原料线上期货交易,降低饲料生产成本。这有助于降低生猪养殖的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府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采用先购后补方式,对存栏50-200头、201-500头、500头以上能繁母猪的规模养殖企业(场、户)购置消毒药等防疫物资,按照购置金额的30%进行补助,补助最高限额分别为每家1万元、 万元、2万元。这有助于提高养殖场的防疫能力,减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完善政府猪肉储备机制政府进一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机制,鼓励具有加工储备能力的企业积极参与猪肉储备工作,启动2021年1200吨政府储备猪肉收储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保障市场供应,稳定猪肉价格。
推动大型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建设政府加快推动大型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建设,鼓励引导屠宰加工企业建设生猪产品直销店、体验店,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猪肉销售成本。这有助于提高猪肉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销售成本,惠及消费者和养殖户。
完善猪肉价格监测分析及预警制度政府进一步完善猪肉价格监测分析及预警制度,将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纳入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仔猪量、活猪量、猪肉数量预警的“月会商”机制,及时发布涉猪政策和市场价格等信息。这有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避免市场波动。
加强监管力度政府加强对生猪生产、屠宰及交易环节违法使用和添加“瘦肉精”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管力度。这有助于保障猪肉产品的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通过上述政策,国家在积极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从用地、融资、保险、种猪引进、项目建设、饲料成本、疫病防控、储备机制、屠宰加工、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生猪产量,保障市场供应,还能降低养殖户的风险,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