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城乡牛蛙养殖政策解读文章

2025-02-07 10:29:58 次浏览

[牛蛙养殖政策解读]当前,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推动牛蛙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通知指出,具有饲料转化率高、产业链完整等特点,可高效提供优质蛋白,是践行大食物观、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牛蛙养殖产量逐年攀升、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产业产值不断增长。

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牛蛙养殖尾水污染治理不到位、违禁药物检出率偏高等,直接影响了牛蛙养殖的健康发展。一些地区甚至出现随意停养、强拆、“一刀切”禁养牛蛙的情况,严重损害了牛蛙养殖主体的合法权益。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策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着力推进牛蛙绿色健康养殖:各地要积极做好农业行业标准《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等规范、标准的宣传、推广工作,引导牛蛙产业实现苗种、饲料、养殖、流通等各环节规范发展。充分利用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成果,推进牛蛙育种创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养殖主体选用具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水产苗种繁育单位生产的优质苗种,遵循科学养殖密度,做好防逃逸措施。结合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的实施,推广牛蛙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引导地方政府和养殖主体积极创建以牛蛙为主要养殖品种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2. 切实加强牛蛙养殖尾水治理指导和质量安全监管:各地要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养殖模式建立牛蛙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模式,指导推进牛蛙养殖尾水处理。池塘养殖牛蛙的,要对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达标治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牛蛙的,要利用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养殖尾水处理实现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牛蛙养殖主体名录库,切实加强牛蛙养殖用药监管,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依法查处牛蛙养殖生产过程中违法违规用药行为。加强安全用药宣传,引导养殖主体树立“不合格不上市”的意识,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3. 依法保障牛蛙养殖生产空间和养殖主体合法权益:各地要科学布局牛蛙养殖生产,以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为基础,保障牛蛙养殖生产空间,在规划限养区和养殖区内,不得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牛蛙养殖;依法为牛蛙养殖办理合法用地手续,切实保障养殖主体合法权益;对“一刀切”禁养牛蛙的不合理政策,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推动予以纠正;加强与生态环保、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部门理解和支持,形成支持牛蛙等特色品种养殖的工作合力。

  4. 积极推进牛蛙养殖全产业链发展: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牛蛙经济”,延伸培育养殖、加工、流通、餐饮等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牛蛙养殖产品加工流通,创新发展预制菜加工,鼓励养殖主体建设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空间、牛蛙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

这些政策旨在规范牛蛙养殖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和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养殖主体的合法权益,推动牛蛙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促进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牛蛙养殖的现状与问题]当前牛蛙养殖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超高密度养殖、乱用药物的情况较为普遍。随着消费者对牛蛙的青睐以及可观的市场价格,养殖户追求更高产量和利润,不仅扩大养殖面积,还一味加大养殖密度。大范围、高密度的养殖,导致牛蛙健康饵料供应不足,配合性饵料应运而生,但这类饵料营养成分欠缺、不均衡,牛蛙摄食后体质下降。加上超高的养殖密度造成牛蛙生存环境恶劣和养殖技术匮乏,必然引起牛蛙各种疾病的发生。

在防治牛蛙疾病过程中,养殖户存在病急乱投医、乱用药、过量用药甚至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死蛙、养殖排放水不处理,污染河水水源。高密度养殖使得牛蛙发病多,一旦暴发疾病,治疗不及时或无法治愈,致使牛蛙大批量死亡。但许多养殖户对死蛙不处理、不填埋,往河里、田间随意乱扔,养殖排放的废水也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田间和河里。这不仅腐烂污染河水、败坏水质,造成养殖池水源水质差、富含病原,从而引起鱼类死亡,还直接危害养殖户的自身经济利益,严重威胁着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安全。

死蛙腐烂变质,使空气中充满异味,影响附近空气质量

养殖发发网
开州养殖招商政策解读 三亚市畜禽养殖禁养政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