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学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学概述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学是一门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的科学。疾病的控制包括诊断、预防和治疗三个部分。病原是指能引起疾病发生的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包涵体是指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细胞的胞核或胞质内由病毒颗粒和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的光镜下可见的大小、形态和数量不等的团块。应激源是指凡是偏离养殖动物正常生活范畴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应激源。
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害
特种水产养殖动物病害主要包括海参、鳖、龟、蛙等的病害。以下是关于鳖的两种常见病害的详细介绍:
鳖红脖子病(Redneck disease of soft-shelled turtle)
病原:鳖红脖子病的病原目前有多种说法:
细菌: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亚种和温和气单胞菌。
病毒:某些研究者认为病原是一种弹状病毒,另有研究认为病原是一种虹彩病毒(soft-shelled turtle iridovirus, STIV),该病毒属DNA病毒,有囊膜,直径约100-120nm。
细菌与弹状病毒共同引起。
症状与病理变化:1. 外部症状: 病鳖早期咽喉部充血、红肿、反应迟钝,腹甲轻度充血,少数鳖颈部溃烂、坏死。中后期鳖颈部充血红肿,不吃食,常爬上岸,脖子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有的病鳖周身水肿,腹甲严重充血、出血、溃疡,体表可见形成的疤痕;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口腔、舌尖和鼻孔充血。
内部症状: 消化道黏膜呈明显的点状、斑块状或弥散性出血,肺有出血斑,脾肿大,心脏苍白,严重贫血,膀胱积水。
病理观察: 肝细胞发生颗粒变性,并有小的坏死灶;肾小球萎缩,囊腔相对扩大;肾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解体,颗粒落人管腔。
流行情况:该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20-30%,最高可达60%。温室养殖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诊断方法:1. 根据病症、流行情况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判断。
实验室细菌常规诊断。
对于病毒病原的诊断,除病原分离外目前尚无其他方法。
防治方法:1. 做好分级饲养,避免鳖互咬受伤,受伤的鳖不要放入池中。
定期用浓度2mg/L的漂白粉或浓度 漂白粉精泼洒消毒。
每千克鳖用15万-20万IU的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投喂,每天1次,连续3-6天。
人工注射鳖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或红脖子病病鳖脏器土法疫苗,注射剂量为:500g以下的鳖 ,500g以上的鳖 (疫苗浓度为 %)。
腹腔注射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菌药物。注射量为每千克鳖体重20万IU,注射后立即放入较大水面的隔离池饲养。
池水控制到10cm,用浓度50mg/L的链霉素浅水泼洒(适用于温室),维持3小时后加水,每天一次,连续三次。
用浓度3-4mg/L的漂白粉或 的二氧化氯泼洒,连续2次,隔1-2天一次。
口服土霉素、金霉素、先锋霉素或磺胺类药物等药物,用量为每千克鳖体重 ,第2-6天减半;还可按每100kg鳖每天用先锋霉素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