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养殖的历史由来
牛蛙养殖的历史由来
牛蛙(学名:Lithobates catesbeianus),原产于北美洲和墨西哥等地,因其鸣叫声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牛蛙是一种大型食用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牛蛙的引入和养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初次引入
2牛蛙首次引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35年、1958年和1959年,上海、广东、浙江等地从美国、日本多次引入,但均未成功。直到1961年,新中国主导的“牛蛙外交”迎来了传为美谈的第四轮引入。驻古巴的申健大使提出购买古巴牛蛙活体试样,而此时正值中古外交蜜月期,卡斯特罗改卖为赠。400只古巴牛蛙壮士搭乘专机,从哈瓦那出发,经过捷克布拉格、苏联莫斯科两次转机后,终于抵达中国。这些牛蛙分别送往广州、南京、上海,安居在当地的水产院校和水产养殖试验场。
推广养殖
1和21980年代,中国再次从美国引入牛蛙,并于1982年成功突破了牛蛙的人工繁殖技术,随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牛蛙因其生长快、产量高、全身是宝的特点,
21996年,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农业部公布牛蛙为首批准许推广养殖的水产新品种。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牛蛙养殖业的发展。
当前状况
2024年,牛蛙养殖已经在中国形成了规模产业,特别是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养殖产量逐年上升。牛蛙不仅是高档食材,还在科研、医药、皮革制品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牛蛙养殖在中国经历了多次引入和推广,最终在1980年代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牛蛙养殖已经成为中国水产养殖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