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生猪养殖最新政策
两会生猪养殖最新政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生猪产业成为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以下是有关两会生猪养殖的最新政策和讨论要点:
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
种质资源保护:
两会代表委员强调了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中国地方猪品种具有抗逆性强、肉质优、耐粗饲料等优良种质特性,但存在生长慢、饲料转化效率低等问题。
建议加大对地方猪的保护、开发、利用力度,并成立华系地方猪种业联盟,通过科研攻关,提取十大地方猪各自的优良基因,培育出华系地方猪的新品种。
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升级:
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种猪育种技术创新是其中的关键之一。
建议利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培育兼具肉质优秀、性能高产、抗逆抗病特性的优质猪新品种或配套系。
加强数字化畜禽养殖平台和智能装备研发推广,推动场技融合,开发“杀手级”应用,引导规模化猪场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引导中小养殖户向标准化、现代化转型。
金融支持和政策调控
金融支持:
- 建议国家发行专项长期贴息贷款或永续贷款,支持标杆企业跨越周期。推动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给予5年期的全周期信贷支持,确保低谷期不抽贷、不断贷。引导资本市场加强对生猪养殖企业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低息优先股、永续债的投资。
政策调控:
根据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完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适度放宽调控绿色区间下限。督促地方稳定用地、环保、贷款等基础性支持政策。
扩大生猪养殖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开放范围,提升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可用性,引导生猪养殖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顺势顺时出栏。在某些地区建立有国有企业或政府投资平台主导或参与的生猪养殖保供基地,减少周期波动推动猪肉供需回归均衡。
行业前景和应对措施
行业前景:
2023年对生猪养殖行业是备受考验的一年,也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算总账全年亏损的年份。猪价长时间低位徘徊,全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进入猪周期底部期。
尽管如此,代表委员们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猪价已经历近3年的低谷,后续往上走的概率要大一些,随着经济发展、消费信心的提升,生猪消费量会随之增长。预计今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回到成本线以上的可能性很大。
应对措施:
建议推动养殖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行业内部通过资产流转、股权投资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加强存量资产优化整合。
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生猪养殖在环保、土地、安全等方面标准,引导规模化猪场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引导中小养殖户向标准化、现代化转型,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今年的全国两会针对生猪养殖产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旨在通过种质资源保护、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和政策调控等手段,推动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