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种苗养殖标准最新版
对虾种苗养殖标准最新版
1. 养殖环境准备- 水源选择:确保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底质优良。这样的环境不仅能提高虾苗的成活率,还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 虾池建设:虾池的深度应在 米之间,确保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充足的水源。虾池应配备增氧设备,以提高水中的溶氧量。
2. 虾池消毒与管理- 消毒处理:在放养虾苗前,应对虾池进行全面消毒。可以使用生石灰和漂白粉进行消毒,同时也可以使用微生态制剂来维护虾池的生态平衡。
- 水质管理:定期监测水质,包括pH值、氨氮、亚盐、硬度和碱度等指标。确保水质符合养殖标准,防止水质变化对虾苗造成影响。
3. 虾苗选择与放养- 虾苗选择:选择体长在 以上,有附壁行为,体形肥壮,体形完整,无损伤与畸形的优质虾苗。虾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功与否。
- 放养密度:根据池水深度、换水条件、增氧设施、养殖方式、种苗大小、饵料供应等因素确定放养密度。一般放养密度为2-5万尾/亩。
4. 饲养管理- 投饵管理:遵循“少量多次、日少夜多、均匀头尾、合理搭配、交替使用、先粗后精”的原则进行投饵。放苗后的前30天,日投喂2次;30-60天后,日投喂3-4次;当虾个体达8g以上时,日投喂可增至5次。
- 水质调节: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质的监控,通过换水、施肥等方法保持水质的稳定。特别是在养殖中后期,要及时换水,防止水质恶化。
5. 疾病预防- 定期检测:定期检测水体中的细菌、病毒和肝肠胞虫等病原微生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抗应激处理:在放苗前后,可以通过泼洒VC、免疫多糖等物质,增强虾苗的抗应激能力,提高成活率。
6. 收获与管理- 收获时机:白对虾经过75-95天的养殖,平均50-60尾/kg时便可收获。收获方法主要有锥形网排水收虾、虾笼收虾、电收虾等。
- 持续改进:每次养殖结束后,应对虾池进行全面清理和消毒,养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
通过对虾种苗养殖标准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和养殖产量,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从而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对虾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