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和水产养殖
冬季水产养殖的技术指引和管理要点
冬季气温较低,养殖水环境变化复杂,水体浮游藻类生长不旺盛,水产动物摄食、活动等变弱,养殖从业者易放松警惕,导致水质恶化,引起水产动物发病甚至死亡。因此,做好冬季水产养殖生产管理至关重要。以下是冬季水产养殖的技术指引和管理要点:
一、苗种和养殖生产
1. 投喂管理
鱼类:冬季养殖鱼类过早停料易导致越冬鱼(尤其是越冬鱼苗)营养流失较大,死亡率升高。北方地区冰冻时间较长,越冬期长达5个月,鱼池水温在0-4℃时不宜再投喂,春季融冰后应尽早投喂,提高越冬成活率。南方地区尚能摄食的鱼类,要合理投喂饲料,进一步增强体质,保证其安全越冬。
虾蟹类:根据天气条件、水质、养殖阶段、虾蟹健康状况,及时调整每天的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败坏池塘水质。
2. 水质管理- 鱼类:定期检测养殖水体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保证水质清新,溶氧在5mg/L以上,pH值在 ,透明度在40-50厘米。定期检查水体浮游藻类生物量,对于营养盐含量少、浮游藻类少、透明度较大的鱼池,可直接补充小球藻和硅藻,或适当培育浮游藻类。对于浮游藻类过多的鱼池,可采取消毒等措施,适当减少水体中浮游藻类含量。
- 虾蟹类:冬季对虾养殖在华东和北方地区主要通过加热设施提高温度。在华南地区主要通过塑料大棚加温保温,塑料大棚养殖模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要关注天气变化,应在温度剧变等极端天气前后及时调控养殖水体。
3. 日常管理- 鱼类:勤检鱼病,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拉网时动作要精细,防止鱼类带病、带伤越冬。越冬前并池可进行拉网锻炼增强鱼类体质,宜在水温10℃左右进行。鱼池封冰后,浮游藻类光合作用是水体溶氧主要,明冰可保持较高的透光率,确保光照强度。要及时扫除积雪和乌冰以保持光照充足。
- 虾蟹类:针对中华绒螯蟹等需要水草调控水体的品种,定期维护池塘水草等,及时清理腐败水草,确保水草处于良好生长状态。
4. 苗种放养- 鱼类:根据养殖状况及市场行情预判,合理制定下一年度养殖计划,及时做好放苗前的池塘清淤、修整与消毒工作。要选择体表无损伤、活力强和经检测不携带特定病原的苗种放养,苗种放养前要适时加水、肥水,保证苗种进池后有适口的饵料生物。冬季水温较低,苗种进池后不宜立即消毒,可泼洒维生素类兽药、大黄五倍子散等中草药类兽药,增强鱼体体质。苗种进池后要适时肥水,保证水质良好。
- 虾蟹类:投苗前需对种苗进行常见病原检测,选择无特定病原(SPF)苗种用于养殖生产,不可使用检出重要疫病病原的苗种。
二、贝类
1. 鲍采苗与平面培育生产管理- 稚鲍剥离注意事项:剥离的稚鲍规格,一般为3-4毫米效果最好,中间育成成活率可达90%以上。2-3毫米的稚鲍剥离进行中间育成成活率较低。稚鲍剥离时间的推迟或提前根据薄膜上的饵料充足与否决定。剥离下板的方法除了人工移除法外,还可采用酒精溶液浸泡麻醉法,使用的酒精浓度为 %。
- 鲍平面培育注意事项:稚鲍从薄膜上剥离下来进行平面培育,培育至壳长1厘米以上幼鲍的过程称为四角砖苗培育期。为幼鲍养成成鲍(海上养成,或室内工厂化养成)提高成活率打下基础。
冬季对水产养殖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冬季是水产养殖的一个关键时期,不少养殖户在越冬期间管理不当,造成巨大的损失。以下是冬季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