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泥鳅养殖历史发展情况
湖北省大悟县泥鳅养殖历史与发展情况
湖北省大悟县的泥鳅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改革开放初期及以前,由于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少,农业环境污染少,农田、沟渠、河溪均有野生泥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开始发展泥鳅养殖。当时的养殖方式主要以渔(农)户庭院或房前屋后的坑池养殖为主,规模小,没有系统的养殖技术,基本是人放天养、自产自销,产量和效益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991年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水资源污染和“电打鱼”等掠夺式捕捞等原因,导致野生泥鳅逐年减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尽管县水产局曾经尝试鳅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但由于农民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影响,普遍认为泥鳅养殖效益不高,致使泥鳅养殖没有发展起来。
进入新世纪以后,群众的市场经济观念日益增强,使得特色农业、致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以后,泥鳅产业逐步加快发展,到2013年全县泥鳅养殖面积达到330亩左右,泥鳅产量达到300多吨,产值近1680万元。全县由群众自发组成了3个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网络带动了16个泥鳅养殖专业户,养殖基地均集苗种生产繁育、成鳅养殖于一体,主要集中在夏店镇杜畈村、松林村和吕王镇钱湾村、刘集镇店岗村,其他乡镇村少有养殖。
大悟县泥鳅养殖的优势
大悟县发展泥鳅养殖具有“五好”优势:
泥鳅品质好: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大悟地产泥鳅与武汉及南部湖区相比,虽是同样的养殖品种,但受山区土壤、水质优良等影响,使泥鳅味道更鲜美、肉质更细嫩、肉刺容易分离。2013年11月,“大悟野生泥鳅汤”被评为孝感市十大名菜之一。
养殖资源好:泥鳅养殖对水质、水深等水源条件要求较低,养殖池要求不是非常严格,农村房前屋后的小塘、稻田、鱼池,水深60厘米即可养殖。大悟县境内有环河、滠水、竹竿河三大河流,水库128座,塘堰 万处, 万亩农田可改造鱼池,均适宜发展泥鳅养殖。而且,畜禽粪便经过熟化处理后可以用作泥鳅养殖,有利于农村污染源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如果兴建沼气池,可以推行猪(禽)+沼+泥鳅生态链式养殖模式,既可消除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影响,也有利于泥鳅养殖发展。
避灾效果好:泥鳅生长期八个月,天然生命力强,环境适应性高,养殖技术相对简单、管理粗放,相对于畜禽养殖,病害较少、风险较低,更易于养殖。特别是大悟地处鄂北旱包子,“十年九旱”,需水量大的鱼类难以成规模发展。而泥鳅对井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耗水量小,在水源缺乏的情况下,特别适宜养殖,如遇干旱,打一口100米深的水井即可解决水源问题,因此泥鳅非常适合在旱情较重的山区发展。
销售市场好:由于泥鳅是大悟的传统野生水产品,价格中低档,一般居民喜欢吃、也吃得起,具有广泛的消费群体。且大悟背靠武汉,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和环境污染等的影响,野生泥鳅产量不断下降,国内外市场上泥鳅价格不断攀升,但仍然供不应求,给泥鳅养殖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据养殖户介绍,30亩规模的泥鳅养殖,根本不在本地销售,直接与武汉的酒店餐馆挂钩,专供一个小型酒店都满足不了。
产业效益好:根据养殖实践,泥鳅亩产量约1000-2000斤,当前泥鳅市场价25元/斤左右,据此测算泥鳅养殖每亩产值可达5万元,剔除苗种、饲料、流转土地租金、池塘建设和人工投入等生产成本,每亩毛利 万元,而且销量没有问题,市场呈供不应求态势。每个劳力养殖2亩泥鳅,就高于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