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泥鳅养殖
赣榆泥鳅养殖概述
赣榆区位于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以其丰富的泥鳅养殖资 技术闻名。泥鳅养殖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本文将详细介绍赣榆泥鳅养殖的技术、管理措施以及相关政策支持。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主要分为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两种方式。以下是这两种养殖方式的具体介绍:
池塘养殖
池塘准备:
池塘结构:池塘深度一般为70-100厘米,水深控制在50-60厘米。池底铺设15-20厘米厚的肥泥,面积以2-3亩为宜。
排灌系统:池塘应具备完善的排灌系统,进出水口均需用铁丝网防止泥鳅逃逸。
清塘消毒:放养前需进行清塘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每亩使用量分别为生石灰100-150千克或漂白粉4-5千克。
泥鳅苗投放:
投放时间:鳅种一般在施肥后2-5天投放。
投放密度:每亩投放量为30-50公斤,具体投放量可根据水源条件适当调整。
日常管理:
施肥与投饵:放养前需施肥以促进浮游生物繁殖。日常还需投喂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人工饵料。投喂量根据不同季节调整,一般为鳅体重的4%-10%。
水质管理:保持池水的中性或弱酸性(pH值 ),每隔15-30天使用1-2ppm的漂白粉进行消毒。
稻田养殖
选择合适的稻田:选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稻田,进行适当的改造,确保水深适中。
投放泥鳅苗:在水稻生长期间投放泥鳅苗,既可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日常管理:定期投喂饵料,注意水质变化,确保稻田和泥鳅的共同健康成长。
尾水治理与绿色发展
随着泥鳅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尾水的处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赣榆区积极探索尾水生态化治理,推动渔业产业的绿色发展。
生态处理系统:采用“三池两坝一湿地”的生态处理系统,实现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和循环利用。
政策宣传与引导:通过印发技术指导方案、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强对养殖户的教育和引导,推动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的普及。
集中治理核心养殖区:对国家级泥鳅出口示范区内的核心养殖区进行集中治理,建设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生物处理池、人工湿地等设施,提升尾水处理效果。
政策支持与未来发展
赣榆区政府高度重视泥鳅养殖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泥鳅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资金扶持:通过渔业油价补贴等途径,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养殖户改进养殖技术和设施。
技术培训与服务:组织渔业技术人员深入塘头,指导养殖户合理降低养殖密度、应用微生态制剂、结合稻鱼共生(轮作)生态循环种养,提升养殖质量和效益。
生态旅游功能开发:结合农业景观、乡村景观、泥鳅文化景观,综合开发生态旅游功能,打造生态、和谐、文化氛围的生态旅游新品牌,促进渔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赣榆泥鳅养殖业在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政策支持的多重推动下,正朝着高质、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拓展,赣榆泥鳅养殖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