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

灯塔台湾泥鳅养殖

2025-02-17 09:18:21 次浏览

台湾泥鳅养殖的概述

台湾泥鳅养殖是一项具有经济效益的农业活动。近年来,随着台湾水产养殖业的经济衰退,许多水产养殖户开始转向泥鳅养殖,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泥鳅养殖技术在台湾已经相当成熟,生产规模较大,是目前台湾水产养殖业的主要产品之一。

泥鳅苗的放养与管理

泥鳅苗放养前需要进行选种,尽量挑选那些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且有活力的泥鳅苗,各池中泥鳅规格要大致相同。泥鳅放养前一定要浸洗消毒,可采用的方法是用2~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密度为每平方米水体放养泥鳅2~3斤左右。随放养量的增加,鱼体增重,池水可加深至 ~ 米。

在饲养管理方面,泥鳅鱼苗放养后15天,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适当补喂一些鱼粉、豆饼及饵料,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待6月上中旬泥鳅长到5厘米厚,改投鲤鱼全价配合饲料。投料投喂量宜在泥鳅2小时内吃完为宜,投饵时要把饵料投放在食台附近。

水质调节与大棚管理

水质调节方面,泥鳅养殖池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 左右。7~8月份水深保持在80厘米以上,发现水色过浓要及时换水,一般每10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两厘米。

大棚管理方面,泥鳅养殖大棚在冬季及早春的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取下塑料棚上覆盖的稻草,其余时间再把稻草盖在棚上保温。夏季取下大棚塑料薄膜,在池中浮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来遮阳,秋季及晚春,把塑料薄膜覆盖上,晚上把稻草席盖在薄膜上。

泥鳅的觅食行为与药用价值

泥鳅觅食主要是靠口须来完成,它的5对触须既是"探测器"帮助寻找食物,又是"过滤器"帮助分拣食物,可口的送中,不可口的弃掉,边吃食、边寻找、边移动。由于泥鳅取食广泛,所以与其他鱼类混养往往能起到"清洁工"的作用。

泥鳅药用价值也很高,活体可以入药,性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肾暖脾、除湿退黄、祛湿止泻、止虚汗等功效。

泥鳅的生长习性与放养密度

泥鳅最适合生长的水温是在15到30℃,但最适合的水温一般都是在25到27℃。夏天水温如果超过了30℃,冬天的水温应低于10摄氏度,台湾泥鳅的进食量就会明显下降。养殖泥鳅时一定要保证水温的适宜。

台湾泥鳅对于氧气的需求要远超其他种类的鱼类,这与其特殊的呼吸方式有关。台湾泥鳅除了能用鳃呼吸外,还能用皮肤和肠道进行呼吸,因此在水中需要的氧气较少,养殖起来相对容易。

台湾泥鳅非常善于逃跑,特别是在春天和夏天雨水非常多的时候,池子中有大量的水,就可能会被冲出深水区,一夜之间全被逃光。因此,必须做好出水口和进水口的管理和及时的修补,以防止因雨水堆积水位上升而导致台湾泥鳅逃跑。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常吃水跳蚤、蚯蚓或水草等维持生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以喂食一些猪粪、鸡粪或牛粪,但都需要通过生物发酵然后繁殖的生物作为饲料投喂。这样可以加快泥鳅的生长速度,提高养殖的经济收益。泥鳅非常贪食,建议少量多餐的喂养方式,以防一次性喂养太多饲料带来的问题。

台湾泥鳅的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每亩3到9万尾,且一定要按照大小均匀、有活力的泥鳅苗进行放养。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地点的大小决定。在喂养台湾泥鳅时,饲料可以沿着池塘的四周进行投喂,建议在放苗后的前一个月喂养一些粉料或碎饲料。一个月后可喂养一些小颗粒的饲料,因为太早喂养粗饲料,很容易出现肠道疾病,导致大面积死亡。选择饲料时,不

养殖发发网
激素养殖的鲈鱼 灵川青蛙养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