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蚯蚓养殖周期
土蚯蚓养殖周期
土蚯蚓的养殖周期与其生长环境、温度、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从蚓茧产下开始,经过孵化、幼蚓成熟,直至出现环带并开始产卵,整个过程通常需要3到4个月的时间。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如果土壤温度、湿度适宜,饵料充足,蚯蚓可以常年繁殖。
具体来说,蚯蚓的生长周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卵茧期:蚓茧的孵化时间与环境温度有关。例如,太平2号蚯蚓在不同温度下的孵出时间为:10℃时需85天,15℃时需45天,20℃时需25天,25℃时需19天,28℃时需13天。
幼蚓期:幼蚓期的长短也与环境温度有关。在20℃条件下,太平2号蚯蚓的幼蚓期为30到50天。幼蚓体态细小且软弱,长度为5到15毫米,最初为白色丝绒状,稍后变为与成蚓同样的颜色。
若蚓期:若蚓期即青年蚓期,个体已接近成蚓,但性器官尚未成熟(未出现环带)。太平2号蚯蚓的若蚓期为20到30天。
成蚓期:成蚓的明显标志是出现环带,生殖器官成熟,进入繁殖阶段。此期间应创造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以促进高产、稳产,并延长种群寿命。成蚓期历时占蚯蚓寿命的一半。
衰老期:衰老的主要标志是环带消失,体重呈永久性减轻。此时,蚯蚓已失去经济价值,应及时分离、淘汰。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种的蚯蚓其生长周期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日本选育的养殖良种太平2号、北星2号,生活周期最短仅47天,最长为128天。而一些寿命较长的品种,如赤子爱胜蚓可存活4年多,陆正蚓长达6年,长异唇蚓在实验室良好的饲育条件下,可存活5到10年。
土蚯蚓的养殖周期一般为3到4个月,但具体时间会因品种、环境条件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