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小泥鳅
人工养殖小泥鳅的前期准备
在开始养殖小泥鳅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选择适合的养殖容器,如养殖池或鱼缸,并确保容器的大小适合养殖的数量。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如氧气泵、温度计和遮阳设施。
小泥鳅苗的培育
小泥鳅苗的培育是养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从泥鳅受精卵孵化出来的最小的苗约为 毫米,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可以长到 毫米,再进一步成长为夏花苗、寸苗,直至5-8公分长。以下是具体的培育步骤:
孵化后的初期管理:
孵化后约3天,卵黄囊消失,口器形成,此时泥鳅苗开始主动摄食。可以投喂煮熟的蛋黄和鱼粉等饲料。
投喂方法是将蛋煮熟,取出蛋黄,装在120目筛绢袋中捏洗出蛋黄悬浊液,然后以泼洒的方式投喂。
此时水流应减缓,如果是鱼粉,每10尾泥鳅鱼苗每天喂10克。连续喂养2-3天,待鱼体颜色由黑色转成淡黄色时,可以出缸下池,进行夏花培育。
夏花培育:
培育前的准备:采用专用泥鳅苗培育池,清整鱼池、除野消毒,注水20厘米,适量施用有机肥培养饵料生物。
专用培育池的建造:面积不宜太大,最好用水泥池,每只池50平方米左右,池壁高70厘米左右。如果是泥池,池底和池壁要打紧。
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用生石灰9-10公斤进行消毒。消毒后放水20厘米左右,适量施入有机肥料培育水质,培养活饵料。
泥鳅苗的放养:
放养密度:放养孵出2-4天的水花鳅苗,每平方米水体可放1500-4000尾;放养体长约1厘米的小苗(10日龄),每平方米水体放养1000-2000尾。
饱苗放养:放养前将泥鳅苗暂养在网箱中半天,并投喂蛋黄。
缓苗处理:如用塑料充氧袋装运的苗,放养时应注意袋内外温度差不可大于3度。
肥水下塘:预先应培育好水质,以使鳅苗下塘后能立即吃到适口的饵料。
日常管理和饲料投喂
日常管理:
当水温超过30度时,泥鳅会钻入泥中避暑,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
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饲料投喂:
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
投喂商品饲料:如米糠、豆饼、豆渣、麦麸、酒槽等。投饵量一般为鳅体重的4%-5%。当气温在25-28度时,泥鳅摄食最旺,可适当加大投饵量。
投喂方法:定点设置食台投喂,投喂时间以傍晚为宜。
注意事项
水温控制:保持水温在10-30度之间,避免过高或过低。
氧气供应:保证水中有充足的氧气,必要时人工打氧。
光照管理:避免强烈的直射光,必要时采取遮阳措施。
通过以上详细的步骤和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进行小泥鳅的人工养殖,提高养殖的成功率和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