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泥鳅鱼的水质
养殖泥鳅鱼的水质管理方法
一、泥鳅养殖池水质管理对策
注意天气变化,控制池塘水温 - 泥鳅养殖的水位一般不深,盛夏季节应控制水温在30℃以内。可以通过建造阴篷、遮阳网或加入温度低的水来进行调节。
- 前期可以种植水葫芦、水滑石等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水葫芦不仅可以遮阳,还能为泥鳅提供天然的栖息场所。水葫芦也是良好的饲料和肥料。
加强水质控制,避免水质恶化 - 泥鳅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色黄绿,有足够的活饵,不要使水质过肥缺氧。前期保持水位约30厘米,每5天更换一部分水量。控制施肥,喂食保持水色,不得过量喂食。随着鳅苗生长到后期,逐步加深水位达到50厘米。
关注水源变化,防止污染中毒事件发生 - 泥鳅养殖户应密切关注水源水质的变化,随时注意水源水色、气味、悬浮物、浑浊度等理化指标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水,避免污染中毒事件的发生。
二、防治鱼类细菌性病害
暴雨后容易发生细菌性出血病、烂腮病、肠炎病、白头白嘴病等疾病,因此应定期用生石灰、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等药物消毒。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喂养,发现死鱼和病鱼立即捞取,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防治鱼类寄生虫病害
寄生虫主要有中华鳋、锚头鳋、鱼鲺、指环虫、车轮虫、斜管虫等。在水质恶化的肥料池中,车轮虫、斜管虫等原生动物较多;在清瘦的水池中,锚头鳋等甲壳动物较多。
杀灭原生动物的寄生虫时,选择伊维菌素、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杀死甲壳动物时,一般选择敌百虫和菊酯类鱼药。
四、暴雨后及时调节水质
- 暴雨后,山区池塘水质一般pH值低,养殖水体应该定期施用生石灰,每20天使用一次,亩用量20-30公斤,适时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底质改良剂改善水质和底质。
泥鳅养殖池的建设与管理
一、池塘条件
池塘养殖泥鳅,可选靠近水源区域,面积以200-400平方米为宜,池塘水深在40-50厘米,水质偏酸、池底平坦淤泥少。
在苗种下塘前,最好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消毒,水深在10厘米左右,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白粉15公斤溶水全池泼洒。
二、投放鳅苗
泥鳅苗要选择规格整齐,差距不太大的,有效避免大鳅吃小鳅。一般投放的苗种规格以3-4厘米为宜。
鳅种下塘时用孔雀石绿8毫克/公斤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
三、鳅苗饲喂
刚下塘的泥鳅苗只需要投喂适量的熟蛋黄、豆粉、豆饼等易消化的精饲料。待到苗体长到1cm时,可以捕食水体中的小虫,这时可以投喂一些熟的麦粉、糠及剁碎的鱼、虾等饲料,每天3-4次。
同时要及时肥水,可适量泼洒一些肥水产品,调节好水质。
泥鳅养殖的关键在于水质管理。通过合理的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可以有效地提高泥鳅的成活率和产量。希望以上信息对您的泥鳅养殖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