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蛙养殖方法
特种蛙养殖方法
一、养殖场选址
养殖场最好选择背靠大山、坐北向南、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排灌方便、交通便利、远离村庄的地方建设。蛙池可以做成50平方米或100平方米的大池,再把大池平均分成25平方米的小池。池边用40目的尼龙网围好;池埂高40厘米,坡度为1∶3;水位保持在30~40厘米,水层深度不能低于20厘米。蛙池宜采用长方形池子,便于操作。每个小池子放3~4块规格为120厘米휒0厘米、具有浮性的专用蓝色蛙垫作为牛蛙的休息台,池子上方用黑色太阳网遮阳。
二、种蛙选择与繁殖挑选体格健壮、反应敏捷、无伤病、无畸形、性成熟的成年蛙作为种蛙。繁殖、孵化技术是虎纹蛙养殖的关键,一般惊蛰到白露都可以交配产卵,一切准备好后即可将亲蛙从越冬池移出,移出后先用5毫克/升高锰酸钾药浴5分钟,然后移入产卵池。产卵池水位保持在 米,水温在20℃以上。正常情况下亲蛙进入产卵池后2~3天就可以抱对产卵;在气温较高且伴有打雷下雨天气时,性成熟的亲蛙进入产卵池后2~16小时就全部产卵。蝌蚪培育关键是分级饲养。
三、蛙苗投放放苗前,干池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50千克或漂白粉15千克(有效氯含量在30%左右)消毒,一般清池消毒10天后再注入清水,静置24小时后即可放苗。刚断尾的幼蛙可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液浸洗5~10分钟,浸洗时要有人员在场观察,发现异常立刻取出蛙苗。幼蛙期放养密度为250~400只/平方米,同一批蛙最好分成4~5个等级,进行分级、分池放养。
四、饲养管理为防止发生互相残食现象,每隔2~3天要及时将规格最大和最小的个体进行筛选分级,把规格相同的虎纹蛙调整到同一口池饲养,防止大蛙吃小蛙,同时注意控制养殖密度。饲料主要以浮水性配合饲料为主,分为0~5号蛙料,以蛙一口吞下一颗蛙料为宜。饵料的投喂应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量、定质),投喂前30分钟先将配合饲料用清水泡湿,使饲料稍微软化膨胀,这样可以防止饵料吸收池中污水,避免虎纹蛙食后发生肠胃疾病,也可以促进营养吸收。日投饵量控制在蛙体重的7%~15%,可先投喂一部分,吃完再继续增加。
五、疾病防治虎纹蛙疾病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红腿病: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治疗,控制疾病蔓延。
气泡病: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用捞网捞出来,放到清水中,2天不喂食物,部分个体会自行痊愈。
脑膜炎(“歪头”“白内障”):引种时严格检疫,养殖过程中勤换水,合理规划养殖密度。
水霉病: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水温低于20℃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捕捉和转运种蛙及蝌蚪。一旦发病,可以按每立方米水体使用500毫升盛荃安,用180~200立方米水体全池泼洒,对水霉病具有一定抑制和治疗作用。
肠炎:肠炎的发生多与水体和食物不洁有关,因此要定期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并在饵料中加拌一些大蒜、三黄散等。
六、巡池查看、预防天敌每天投喂蛙料的同时,也要进行巡池,检查纱网是否破损,如有破损必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