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贝养殖技术
虾贝养殖技术概述
虾贝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海洋水产养殖方式,通过在特定的海域或人工池塘中养殖虾类和贝类,以获取高质量的海产品。这种养殖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海洋资源,还能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产量和质量。
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池塘条件:
池塘大小:建议在3,000m²到15,000m²之间。
形状:长方形或长条形为宜。
水深:平均水深应在 以上。
进排水系统:需设有进排水闸门,进排水要流畅,且能彻底排干池水。
池底质地:沙底、沙泥底或泥沙底质均可,便于贝类栖息。
苗种放养前的准备:
修复和安装进水闸门的过滤网,使用60目的过滤网。
对池底进行翻耕、冲洗、曝晒,并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播苗前两周进水、施肥、培养饵料生物,使池内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并根据需要加注新水或追肥。
苗种的选择与放养
确定品种:
贝类:可以选择缢蛏、青蛤、菲律宾蛤仔、文蛤等。
鱼类:避免选择凶猛鱼类如鲈鱼。
虾类:常见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等。
选择苗种:
贝类苗种要求大小均匀、新鲜、健康无破损。
虾苗要求体长 以上,规格整齐、体表光洁、弹跳有力、健康无病。
鱼苗放养一般为100~200尾/667m²,体长3~10cm。
放养密度:
虾苗放养量控制在1万尾/667m²~3万尾/667m²。
贝类放养量视品种而定,放养面积不宜超过池塘面积的25%。
鱼苗放养密度一般为100~200尾/667m²。
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水质管理:
根据养殖品种的生长情况和季节变化调整水质。
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水深一般 ~1m;中后期及度夏时可根据水质情况调节换水量,日换水量一般为1/5~1/3,池水深度应高于 。
冬季水温下降时,可减少换水量,保持最高水位。
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沸石粉等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新。
饲料投喂:
贝类以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及有机碎屑为食。
鱼苗、虾苗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饵料投喂量根据鱼、虾的吃食情况、天气、水温、水质环境进行适当调整。
每日投饵两次,早上一次,占日投饵量的40%;傍晚一次,占日投饵量的60%。
日常管理:
常规巡池,观察水位、水质变化情况,检查鱼、虾的动态、摄食、肠胃情况等。
注意养殖池的环境卫生,及时集污除废,勤捞池中杂藻。
若发现有病鱼、病虾或死鱼、死虾,要及时捞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定期测量鱼、虾、贝的生长情况,检测水质指标,做好放养、投饲、用药、收获出售等情况的记录。
收获方法:
对已达到商品规格的鱼、虾应尽量做到捕大留小。
通常开闸放水捕获,当存塘量很少时采取排干池水捕捉。
贝类收获采取排干池水捕捉。
病害防治:
- 严格把好饵料、水质关,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虾贝养殖技术的关键在于合理的池塘管理、科学的苗种选择与放养、细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