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水稻生态养殖方法
牛蛙水稻生态养殖方法
一、稻田选择与准备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稻田,确保稻田水温适合、pH值适中,并且有丰富的饵料和遮荫条件。在水稻周围设置防逃设施,如芦帘、铁丝网、尼龙网、聚乙烯网、石棉板、砖墙等,高度不低于 米,入地深度10~20厘米,以防止牛蛙逃跑。田埂应加宽到1米以上,便于管理和防止田埂被冲垮。在田埂附近开挖保护沟,沟面宽2米左右,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左右。
二、苗种放养插秧后10天,每亩放养幼蛙约2千只,每只重约50克,放养蛙的个体差异不宜太大。稻田里不宜放养牛蛙蝌蚪,因为蝌蚪容易被其他生物捕食。同时,可以在稻田中混养一些鱼类,如呆鲤、鲫鱼、草鱼等,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并控制害虫。
三、饲养管理插秧后10天放养幼蛙,使幼蛙尽早适应稻田环境。喂食时可以将猪肺切细,定时定点撒在保护沟的水面上,也可以使用竹制品制作投饵台,将切细的猪肺撒在聚乙烯网布上。可以在稻田中用黑光灯诱捕昆虫,或者收集小鱼虾、培养蝇蛆、蚯蚓等鲜活饵料喂食牛蛙,也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四、日常管理坚持早晚巡逻,检查防逃设施,及时修复破损或不严密的地方,防止牛蛙逃逸。注意敌害动物和蛙病防治,严防鼠类侵袭。牛蛙的生长速度很快,从受精之日起,经蝌蚪期变态而为稚蛙,稚蛙当年可达200克以上,满1足龄可达300克以上,最大可达400克。选择发育快、贪吃、活泼、肥壮的成蛙留作种蛙,其他长到500克的牛蛙可以作为商品蛙出售。
五、生态效益稻蛙共养模式不仅可以减少水稻病虫害,还能增加收入。牛蛙在稻田中捕捉害虫,同时为水稻提供养料,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水稻成为绿色农作物。每亩田可以产出900多斤稻谷和近500斤牛蛙,大大提高了农田的经济效益。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实现牛蛙和水稻的生态共生,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