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水水蛭养殖方法
小水蛭养殖方法
小水蛭的养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养殖环境小水蛭的养殖场地应建立在有着良好的避风能力、光照适宜的环境下。在春秋季满足水蛭生长需要的光照,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稻田套养在稻田中挖沟渠、溜沟作为水蛭主要活动场所,分沟溜式和泥塘式两种。溜沟要求分布均匀,四通八达,有利于水蛭的生长和觅食。泥塘式是在稻田内部开挖泥塘,泥塘与稻田沟渠相通,注意稻田施农药对水蛭危害。一般选择高效低毒农药,也不要使用化肥,最好用动物粪便较理想,不仅有利于稻子丰收,也是水蛭的好饲料。
3. 水泥池养殖建水泥池20平米,宽3米,长7米,高度1米,做好进、排水设施,室外水泥池中需投放水草等植物,以便水蛭栖息。新建的水泥池不能立即投放种蛭,池体的碱性物质需经过20天的淡化后才能投苗,不能一次性投苗,待养殖池总体环境条件趋向食物链总体平衡以后,才能逐步加大投种量。
4. 标准化集约精养建池塘长90米,宽8米,做好进、排水设施,建设泥土栖息地,高出水面 米,上面种水草,以遮阴防晒,使用40目聚乙烯网布做好防逃措施。
5. 越冬管理要保证种蚂蟥安全越冬。投饵方面,天然饵料种类以淡水螺类、蚯蚓及部分昆虫为主,规模养殖辅投各种动物血、内脏和淡水鱼虾贝螺类,以及畜用配合饲料和农作物的秸秆。池塘养殖可投放一定数量的野生螺蛳或福寿螺,量一般为 平方米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与水蛭共生共长,供其摄食。放螺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则与主养品种争夺生存空间,主客易势。投喂动物血或拌饵投喂时,应注意间隔投喂和及时清除剩饵,天热时更要注意,以免污染和败坏水质,影响水蛭生长。
6. 日常管理水蛭病害极少,以调节水质为主,水蛭虽然对环境和水质要求不严,但水环境变化过大或变坏,则影响其生长和繁殖。养殖过程中,水温一般保持在10-40之间,过肥过污的养殖用水要保持一定的溶解氧,一般水体中溶解氧应大于 ,出现缺氧,小水体可通过人工淋水解决,较大的水体要及时注入新水或换水,尤其在夏季高温季节保持较为清新的水质十分重要。水质养殖温室越冬受地域影响,北方水蛭养殖应建立人工条件下的日光越冬温室,以打破其冬眠习性,增加养殖时间,缩短上市周期。日光温室一般为竹木塑苫结构,北部墙体为土铸或砖混,厚 ,东西向,长不等,南北跨度,主柱数量5-7排。上覆无滴塑膜及可卷放的稻草苫,留出门、通道及风口。在严寒雪封季节,还应做好除雪和人工增温措施。
7. 病害防治常见的病害有干枯病、白点病和肠胃炎。干枯病是由温度过高引起的,患病水蛭食欲不振,少活动或不活动,消瘦无力,可见身体干瘪,失水萎缩,全身发黑。防治方法包括将病蛭放入1%的食盐水中浸洗,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用酵母片或土霉素拌料投喂,增加含钙食物,提高抗病能力;加大水流量,使水温降低。白点病由原生动物多于小瓜虫引起,患病水蛭体表有白点泡状物,小白斑块,运动不灵活,游动时身体不能平衡、厌食。防治方法包括用2毫克/升硝酸汞浸洗患病水蛭,每次30分钟,每日2次;定期用漂白粉消毒池水,一般每月1-2次。肠胃炎由吃了变质食物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