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鳅蛙养殖方法
稻蛙养殖方法
稻蛙养殖是一种生态种养模式,能够实现种稻和养蛙的双丰收。以下是稻蛙养殖的关键要点:
稻田改造:
养蛙的稻田应选择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地方,避免高山夹冲的区域。
稻田四周用 米高的尼龙密网包围,并用1米高的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密网内侧,以防蛙跳跃撞到密网而擦破表皮感染病菌。
在进出水口设置铁丝网,以防青蛙外逃,并加固加高田埂。
在稻田中央挖出一个小池塘,占稻田面积的1/5,面积80-120平方米。如果稻田太大,中间可设若干个小池塘,水深为40厘米。小池塘上空设置直径 厘米的水管。
蝌蚪放养:
用生石灰15公斤对小池塘进行干法清塘,7天后注水深40厘米,加入发酵过的有机肥150公斤。
5天后蝌蚪入塘,选择优质健壮、规格整齐的越冬蝌蚪,经消毒后,每亩稻田放养5000尾。
训食与饵料投喂:
蛙类看不见静止饵料,因此需要经过人工训食。可以在人工颗粒饲料中拌入活泥鳅,利用泥鳅爬行带动颗粒饲料的滚动,使蛙类误认为是活饵料。
每天投喂两次,时间分别为上午9-10时和下午4-5时,投喂量一般为蛙体重的2%,最好在1小时内吃完。
为提高蛙的品质和节约饲料成本,可以在稻田中安装射灯,诱集昆虫供蛙捕食。还可以在防逃网内侧的田埂上培养活饵料动物,如蚯蚓、蝇蛆、黄粉虫等。
蛙病防治:
注意蛙沟水质管理,避免水质过肥,防止肠炎病、烂皮病、肝胆病等。
日常保健可以拌喂蛙益解、佰俊清、乳化鱼肝油、噬菌先锋、多维、微生态制剂来预防疾病。
稻鳅蛙生态种养方法
稻鳅蛙生态种养是一种综合利用自然界生物链的有机循环的养殖方法。以下是具体步骤:
选择田块与准备:
选择临近充足水源的田块,形成每个单元面积2-3亩大小的小区。
对每个小区进行土地平整,形成稻田,并进行旋耕。利用阳光暴晒5天。
在稻田地势较高的一端修筑供水系统,地势较低的一端修筑排水系统,向稻田内注入用于水稻灌溉和养殖的水。
施肥与构建生态系统:
向稻田注水后,均匀撒入基肥,然后在旋耕2-3遍。
平台面积为稻田总面积的20%,再在该用餐平台外围设置围网与天罩。
3月中旬至5月,繁殖蝌蚪并放入稻田,每亩投放蝌蚪12-15万尾。长成幼蛙后,在蛙栖息用餐平台投放专用饲料。
将稻田中开设“井”字型泥鳅沟,沟宽 ,深 。6月上旬插秧,行距50-80cm,株距30-60cm,种植一季稻。插秧后,不需除草,只需进行田间管理。
待水稻生长至8-10cm时,选择晴天的早晨在稻田中央投放泥鳅苗,每亩3万尾,水温达到30℃时,增加蓄水深度。
管理和维护:
定期巡查泥鳅和蛙的活动、吃食、病害情况,对泥鳅和蛙疾病进行预防与控制。
泥鳅放养起初一个月内,不必对泥鳅进行喂食。待到放养的第3-4周,泥鳅对放养环境适应时,每周3-4次喂食。
当泥鳅在稻田喂养至第3-5月时,每立方米水使用 漂泊剂对稻田全场进行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