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防疫
水产养殖技术防疫要点
一、水产养殖技术防疫的基本原则1. 预防为主,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治结合:这是水产养殖防疫的基本原则。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预防疾病的爆发,做到未雨绸缪。一旦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扩散。
- 科学选药,准确用药:根据不同的病原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使用。同时,要注意药物的轮换使用,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导致病原体产生抗药性。
二、常见水产养殖疾病的防治方法1. 草鱼出血病的防治:
病因:草鱼呼肠孤病毒感染。
流行季节:6月下旬至9月,水温在25~32℃之间。
病症:病鱼的口腔、上下颌、头顶部、眼眶周围、鳃盖、鳃及鳍条基部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呈鲜红色,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
防治方法:体长6cm以上的鱼苗到尾重250g左右的成鱼可以注射草鱼出血病疫苗进行预防。发病时,可以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全池均匀泼洒消毒,同时每50kg鱼用三黄粉 (大黄50%,黄柏30%,黄岑20%,碾成粉加饲料黏合剂)拌饲料投喂,连续喂7天。
烂鳃病的防治:
病因:由柱状黄杆菌(或说鱼害黏球菌)和寄生虫感染引起鱼鳃组织腐烂。
流行季节:4~10月,水温20℃以上。
病症:病鱼体色发黑,鳃盖内表面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透明的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丝肿胀、腐烂,黏液增多,严重时末端溃烂。
防治方法:定期使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保持水质清洁。发现病鱼时,可以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并及时清理病死鱼,防止病情蔓延。
三、夏季水产养殖疫病预防措施1. 注意观察,及时采取措施:每天池边检查鱼的活动状况、摄食状况。如果发现有活力差、逃避反应弱、体色暗淡或发黑、鱼外观有缺损、翻白、浮头、离群、昏睡不动、厌食的个体,可能是鱼的健康出现问题,需进一步检查,确定病因后再及时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
合理用药预防:遇大风、暴雨、降温等恶劣天气,提前1天停食,并向水中泼洒抗应激、稳定水质的药物。不要总是往鱼池里泼洒杀虫药、投喂抗生素来预防鱼病,这样会破坏水环境和降低鱼的免疫力。
积极预防之虾蟹篇:
育苗期间措施:做好虾蟹幼体、育苗器材、育苗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净化育苗用水,保障亲本和种苗养殖用水不携带病原。
养殖期间措施:增加溶氧,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投喂,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
四、规范用药,防止药物滥用1. 合理使用药物:一旦发现疾病,先确诊病症,然后合理用药、对症下药。用药过程中要保证科学用药,注意药物的协同和拮抗作用,合理配伍。
- 防止药物滥用:不得向池塘泼洒抗生素,不得低剂量内服抗生素预防疾病,不得使用违禁药物。严格遵循《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年1、2号》中规定水产养殖药物。
五、水产养殖技术防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预防、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入手,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才能有效地防止疾病的爆发和传播。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鱼的活动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