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谈生猪养殖
刘永好谈生猪养殖
刘永好,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多次就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看法。以下是他在不同场合对生猪养殖的相关发言和建议的。
推动生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刘永好表示,猪肉是中国老百姓消费的主要产品,养猪业也是农业产业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保证猪肉的合理价格和充分供应是非常重要的。2023年对生猪养殖行业来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也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全年亏损的年份。尽管如此,全国生猪出栏量达到72662万头,同比增长 %;猪肉产量达到5794万吨,同比增长 %,处于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从养殖收益来看,猪价长时间低位徘徊,全年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6元,进入了猪周期的底部期。全国绝大部分养殖户和农牧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大型猪企资金链紧张,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甚至有个别大型猪企被迫重组。
为了推动生猪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刘永好提出了以下建议:
推动养殖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行业内部通过资产流转、股权投资等方式盘活现有资源,加强存量资产优化整合。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生猪养殖在环保、土地、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引导规模化猪场向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转型,引导中小养殖户向标准化、现代化转型,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扩大生猪养殖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开放范围,提升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可用性,引导生猪养殖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顺势顺时出栏。在某些地区建立有国有企业或政府投资平台主导或参与的生猪养殖保供基地,既稳产保供,又减少周期波动,推动猪肉供需回归均衡。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议国家发行专项长期贴息贷款或永续贷款,支持标杆企业跨越周期。推动商业银行对龙头企业给予5年期的全周期信贷支持,确保低谷期不抽贷、不断贷。引导资本市场加强对生猪养殖企业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龙头企业低息优先股、永续债的投资。支持龙头企业基于成熟养殖类资产,创新发行公募或私募REITs产品。
促进猪肉消费升级:大力鼓励猪肉消费,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发放猪肉或猪肉产品消费券,支持猪肉加工制品的研发创新,丰富猪肉制品种类,提升产品品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生猪周期的调控
刘永好指出,生猪产业每3到4年一轮的周期,最近这一轮生猪的波峰波谷的差价达到了两倍以上。周期低谷时产出不足,保供压力大,猪价上涨带动CPI上升,老百姓的反应也很大;产能过剩时猪价下跌,猪场关闭,养猪户受损严重。因此,他建议要加强生猪周期的调控。
刘永好认为,目前处在猪周期的底部,养殖户已近三年亏损,产能过剩,全国猪肉需求大概是7亿头左右猪,而现在的养殖产能已经超过了8亿头,能繁母猪的产能去化也较难得到调整。他建议对新建的大型猪场采取准入证准入制度,对能繁母猪去产能采取目标责任制,养猪户和企业共同努力,把产能拉回到适度的范围。他还建议支持优势企业,以专业运营公司和养猪户通过不同程度的合作,共同稳住生猪供应的基本盘。
刘永好强调,要加强逆周期政策的扶持。当前的养猪行业处于本轮长周期的底部时期,养猪户亏损较大,对行业的复苏信心影响也大,需要在关键的时候拉一把。他建议对符合条件的养猪户和企业给予政策性的低息贷款和跨周期的商业信贷,同时研究养殖不动产、信托基金扶持等政策,支持行业穿越周期,稳定国家的肉蛋奶供应。
计划投资300亿,养殖生猪超1200万头
刘永好还提到,四川的猪也不够了,计划投资300亿,养殖生猪超过1200万头。这一计划旨在应对生猪供应短缺的问题,通过大规模投资和养殖,保障猪肉供应和市场价格稳定。
建议发行特殊国债支持规模化生猪养殖
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刘永好还建议发行特殊国债,支持规模化生猪养殖。他认为,通过发行特殊国债,可以为生猪养殖企业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帮助它们渡过难关,促进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刘永好针对生猪养殖行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旨在推动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障猪肉供应和市场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