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大河蚌养殖
野生大河蚌养殖
一、养殖环境1. 水面面积:养殖水面面积不能太小,要求6000平方米以上。水面过小会导致水质环境变化大,不稳定,影响河蚌的生长。
水深:水深应控制在 米之间,最佳水深为2-3米。水深低于1米或高于5米都不适宜养殖。
水源:水源需充足且无各种污染,有毒物质含量不得超过渔业水质标准。
流水:一定速度的流水(流速不超过 米)对河蚌的生长和珍珠的生长有利。
光照:充足的阳光照射能够直接产生热效应,为育珠蚌及其饵料生物提供能量。光照对珍珠的颜色和光泽也有直接影响。
二、水质管理1. 土质:育珠水域的土质以粘土最好,河土次之,黄土和砂泥土最差。池底应有一定厚度的淤泥。
pH值:pH值在7-8之间最适合育珠蚌的生长和珍珠质的分泌。
溶氧量:夏季水体溶氧量应大于5毫克/升,冬季应大于3毫克/升。
透明度:水域透明度以30厘米为宜。
水温:最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8-28℃。
无机盐: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非常重要,通常要求水中含钙量在10毫克/升以上。若水体中含钙量低,可通过施生石灰来解决。
氮含量:氨氮含量过高(超过2毫克/升)表明水体污染较严重,过低(低于 毫克/升)则说明水质太瘦,不能满足天然饵料增殖的需要。
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应在 毫克/升之间,超过 毫克/升会影响河蚌的生长。
三、养殖方法1. 吊养和笼养:河蚌养殖方式多采用吊养和笼养。吊养方法包括单个吊养和串养在一根线上吊养两只以上。笼养数量依笼(网笼、网夹)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触笼底为适宜。
养殖密度:育珠河蚌一般亩养殖池塘为800-1200只,外荡为600-800只。具体密度可根据河蚌的体重、肥度、水体流动、水体深度等理化和生物因素进行调整。
混养:以育珠为主的池塘可以适量放养草鱼、鳊鱼、鲫鱼、鳜鱼、黄颡鱼等,并搭养少量鲢、鳙鱼,以充分利用水体生产潜力。
四、饲料管理河蚌是杂食生物,可以为其提供鞭毛虫、杆星藻、四角藻、栅藻、绿眼虫、纺锤硅藻、轮虫、甲壳动物的残屑等食物。同时,可以将河蚌与鱼类生物混养,让河蚌吃食鱼类生物的粪便。
五、日常管理1. 水质监测:定期监测水质,确保各项指标符合河蚌生长的需求。
清除非生物:养殖水域应无水生维管束植物,以防其与育珠蚌的饵料生物争夺营养。对于一些敌害生物如虾、蟹等也应及时清除。
投喂管理:若需要长期养殖,可以每隔5天左右喂养一小半勺豆浆,以补充营养。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养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野生大河蚌的养殖成功率和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