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容易发病的原因
生猪养殖容易发病的原因
生猪养殖过程中,猪只容易发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 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现代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与传统的散养方式有很大不同。猪只在室内养殖,不见阳光,缺乏自然的风吹日晒。活动空间和场地有限,运动量少。为了保持环境卫生和便于粪便冲刷打扫,场地多为水泥地面或水泥漏板。这种环境虽然易于清洁,但会导致地面湿滑,湿度过大,细菌、病毒等容易滋生,不适合猪只的生长。
规模养殖集中建圈,猪场周围都有围墙,各栋圈舍之间间距不够,造成猪舍通风不畅,影响夏季防暑降温。现代猪场多采用水帘降温,但这会影响猪舍的通风和光照,导致空气污浊,有毒有害气体不能及时排出。阳光照射不到舍内,不仅不能天然杀菌,VD的合成也受到影响,容易引起缺钙,影响猪只健康。
2. 品种发生变化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和推广,目前存栏猪几乎都是以外来品系为主,如长白、大约克和杜洛克三元杂交猪等。地方传统品系猪种近乎濒绝。虽然猪只的生产性能和肉料比有所提高,效益明显上升,但猪只的抗病能力降低。因为现在的猪只都是人工选育,多以生产性能为目的,往往忽略了抗病能力,它们没有经过多年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所以它们的抗病性和适应性相对较弱,一旦发生疫病,就会很快蔓延和流行,难以控制。
3. 人员流动频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员流动频繁。养猪户为了生活和业务频繁外出,饲养管理人员也会因各种事情经常外出,同时饲料、兽药厂家的销售人员和经销商也要为了业务而经常光顾养猪场,加之屠宰户、中介以及领导视察等,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员之间的经常流动,给病原携带进入猪场提供了大量机会,增加了猪病发生的机会和风险。
4. 市场过度开放市场开放,自由交易,随意买卖,有些引种不经报批、不申请检疫,直接进入猪场,同时养殖户缺乏疫病防范意识。在没有经过实验室检测和检疫的情况下,尚未证明健康无疫的猪只就被直接运输回猪场,进入猪场后也不进行隔离观察,直接放进圈舍饲喂,导致病原直接被引入猪场,极易引起疫病暴发。
5. 饲养管理不当为了有效利用猪舍,提高效率,规模养猪场很难做到全进全出,更不可能实行养休轮换制度,这使圈舍没有空圈时期,无法实现无死角的彻底大清除、大消毒,对隐藏的病原无法全面彻底清理消除,导致猪只始终处于病原的包围中,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就会引发疫病暴发流行。有些养殖户观念和意识淡薄,不注重环境卫生,不能及时清理粪污,病死猪只随意抛弃,不做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使病毒随时回到猪场,导致猪只二次感染发病。
6. 养殖方式发生变化过去农村养猪都是水料,现在都是干粉料,育肥全程很少使用颗粒料。多是以自配料为主,粉尘大,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同时采食干料存在部分问题,一是生料没有经过高温煮熟,不易消化吸收;二是自配料干料颗粒较大过硬,不易消化,刺激胃黏膜,引起胃不适,长期会造成胃黏膜损伤、脱落出血,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
7. 监督管理不够严格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对养猪生产、销售、运输、屠宰等环节监管不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