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生猪脱贫致富
养殖生猪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
朱仁根:从贫困户到养猪致富明星
朱仁根曾经生活困窘,尝试过多种工作,但始终无法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凭借一股不怕苦、不服输的干劲,利用各级精准扶贫政策,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逐步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2016年,朱仁根顺利脱贫;2017年,他盖上了新房,生活环境大大改善。同年3月,朱仁根决定自主创业,养猪致富。他认真分析生猪养殖行情,关注猪肉价格,估算出栏效益,并租下了闲置的猪舍,购买了30头小猪仔,开启了生猪养殖之路。
每天清晨,朱仁根就起床忙碌,白天照顾猪群,晚上学习养殖知识。他还加入了生猪养殖的微信群,结交了许多养殖专家和养猪能手。很快,朱仁根便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养猪的好手。2017年底,每头猪出栏的纯利润达到了1000元。
2018年,朱仁根扩大了养殖规模,租下荒地15亩,建起了可容纳生猪300头的标准化养猪场。他还租下养猪场旁边的小水库,放养了一批鱼苗,并计划在离养猪场不足200米的地方建造养鸡场。
朱仁根心怀感恩,致富不忘乡情。他表示:“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要感谢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胥桂龙:从贫困户到养猪大户
胥桂龙在国家各项帮扶政策的帮助下,凭借敢想敢干、吃苦耐劳的干劲,通过养生猪和种水稻的种养殖模式实现了脱贫增收。
2020年,胥桂龙决定创业养殖生猪,高田乡党委政府积极联系有关部门,为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并帮助他申请小额贴息贷款5万元用于发展生猪养殖。近年来,胥桂龙的养殖规模逐渐平稳。闲暇之余,他开始种植水稻增加收入。2023年年底,胥桂龙通过种植水稻20多亩、饲养生猪20余头,年收入达到113920元。
致富不忘乡亲,胥桂龙自费购买了一台碾米机,免费帮村民碾米,只收取碾米后的稻糠用作猪饲料。这一举动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村民们一提起他都竖起大拇指。
胥桂龙表示:“现在党和国家政府的帮扶政策好,不仅养猪有补贴,养鸡养羊养鱼都有。日子越过越 。”
张中华:勤劳浇开幸福花
张中华曾是贫困户,但在政策扶持和个人努力下,他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2014年年底,靠着那年庄稼丰收,张中华主动找到村上要求“摘帽”。随后,他和妻子搞起了生猪养殖,一上来就养了五六十头。等到第二年把猪卖出去,他不仅还掉了欠债,还赚了2万多元。
此后几年,张中华的生猪养殖一直维持在这个规模,每年都能稳定收入好几万元。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每年都会参加镇上组织的养殖培训班。2017年,张中华的生猪养殖规模扩大到200多头,纯利润达到约10万元。再加上相关部门出台的专项扶持措施,张中华拿到了1万多元的补助。
尽管后来暴发了猪瘟,但幸运的是,张中华的养殖场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出栏生猪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卖到了成都等地,赚了个盆满钵满。近年来,万源市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致力于培养乡土人才、致富带头能人、乡村能人巧匠等人才,带动乡村剩余劳动力 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养殖生猪可以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政策支持,结合个人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学习和改进养殖技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