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的牛蛙蝌蚪
牛蛙蝌蚪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牛蛙蝌蚪正确养殖方法
培育池条件 - 培育池的深度以 米为宜,面积以8-10平方米为宜。
池壁的斜度要略微大些,以便让蝌蚪在池壁休息,变态后的幼蛙也便于登陆。
池内要投放水葫芦、水草或树根,以便为蝌蚪提供附着物。
刚孵化出来的蝌蚪其体长一般只有 毫米左右,而且游泳能力较差,此时它们主要依靠吸盘吸附在附着物上面休息。
培育池的四周要用竹箔围好,防止蝌蚪受到敌害。池中水面往下10厘米处设置饵料台。
放养密度 - 刚孵化出来的蝌蚪可以适当密养,通常每平方米可放养2000-3000只蝌蚪。
10天后,随着个体的长大和摄食能力的增强,应逐步降低密度,此时每平方米通常可放养500-1000只蝌蚪。
30天后至变态前,每平方米可放养100-300只蝌蚪。
放养时,用3%食盐水对蝌蚪浸洗5分钟,以进行消毒杀菌。
投饵数量 - 蝌蚪孵化后的前6天主要靠体内的卵黄囊提供营养,6天后开始摄食浮游生物及人工饵料。
人工饵料可以选择使用动物内脏、田螺、鱼肉、水蚤、米糠、豆饼,投喂量根据蝌蚪的日龄来决定。
7-30日龄的蝌蚪,每1000只投喂40-70克饵料/天,其中动物性饵料占70%;30天后至变态前,每1000只投喂60-80克饵料/天,其中动物性饵料占57%。
若投喂粉状饲料,则要先将其煮熟并搓成团才能使用,鱼肉、鱼肠要切碎才能投喂,田螺要压碎后才能投喂。每天的投饵时间为下午4-5点。
二、牛蛙蝌蚪的养殖注意事项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
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动物时,要及时捞出处理,饵料台要经常取出进行洗刷,可以用漂白粉液消毒或日光曝晒杀菌。
蝌蚪最适宜的水温一般是23-30°C,如果水温高于35°C则要及时换水。
密度控制 - 刚孵出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1000-2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500-1000尾为宜,30日龄至变态幼蛙之前的蝌蚪以100-130尾为宜。
- 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根据具体条件不同而调整。
水质管理 - 在蝌蚪的养殖过程中大概要每3-5天换水1次,每次换10-15cm即可,每次换水时水温差不能越过3°C。
越冬管理 - 挖洞越冬:每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牛蛙养殖土池水线上方20~30cm处,用直径为5一7cm的尖头木棍在四周堤埂上向下斜捅一些泥洞,洞深30一40cm,洞径约8一10cm。此洞即可作为牛蛙的越冬洞穴。
- 到11月底,在洞口堆放一些稻草以保温,牛蛙大多能平安越冬。
三、牛蛙蝌蚪的饵料选择
饵料种类 - 大部分蝌蚪主要以藻类为食,如果水中有蚯蚓、甲虫等小动物的尸体,蝌蚪也会成群啃食。
- 蝌蚪的饲料必须以植物性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