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牛蛙养殖环境
当前牛蛙养殖环境概述
以下是关于牛蛙养殖环境的具体分析:
牛蛙养殖的基本条件
牛蛙养殖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池塘选择: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充足。
蛙池建造:每100平方米为一个大池,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每个池子放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并用黑色遮阳网遮阳。
苗种放养:放苗前进行消毒。
饲养管理:巡池检查;饲料以浮性配合饲料为主;分级饲养。
温度: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摄氏度到32摄氏度,繁殖最适温度为20摄氏度到30摄氏度,低于20摄氏度或高于35摄氏度一般不产卵。
牛蛙养殖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牛蛙养殖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超高密度养殖、乱用药物:随着消费者对牛蛙的青睐,以及可观的市场价格,追求更高产量、从而获得更高利润成了牛蛙养殖户追求的唯一目标。具体体现在不仅是养殖面积的扩大,更是一味地加大养殖密度。大范围、高密度的养殖,势必造成牛蛙健康饵料的供应不足,牛蛙配合性饵料应运而生。配合性饲料相比生物饵料,营养成分欠缺、不均衡,牛蛙摄食后体质下降,加上超高的养殖密度造成牛蛙生存环境的恶劣和养殖技术的匮乏,必然引起牛蛙各种疾病的发生。在防治牛蛙疾病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养殖户病急乱投医、乱用药,或过量用药,甚至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并且十分普遍。
死蛙、养殖排放水不处理,污染河水水源:高密度养殖,牛蛙发病多,一旦暴发疾病,治疗不及时或无法治愈,致使牛蛙大批量死亡。但许多养殖户对死蛙不处理、不填埋,往河里、田间随意乱扔,养殖排放的废水也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田间和河里。腐烂污染河水、败坏水质,造成养殖池水源水质差、富含病原,从而引起鱼类死亡。牛蛙养殖户未树立正确的处理发病后水体及病蛙的观念与意识,直接危害养殖户的自身经济利益,也严重威胁着水产养殖环境的生态安全。
扰乱居民生活:死蛙腐烂变质,使空气中充满异味,影响附近空气质量,造成环境及污染。
牛蛙产品检测不合格,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因片面追求高密度养殖,造成牛蛙病害的发生,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又存在用药不规范、如滥用抗生素等,造成上市牛蛙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改善牛蛙养殖环境的建议
以下是一些改善牛蛙养殖环境的建议:
依法开展综合整治:要对牛蛙养殖单位(户)进行全面排查,摸清情况,并对养殖水体、产品等开展检测,及时掌握风险隐患并进行风险评估。
提高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发展健康养殖:全面推行"稻蛙共生"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鼓励和引导符合规划的规模养殖单位(户)积极开展养殖排放尾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切实减少养殖生产活动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
加强日常检查和专项抽查:加强对牛蛙养殖过程中违法使用禁用药物等行为的查处。
可采用生物净化的方式,配套建设尾水净化池: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或进行水稻生态种植,可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建议建立一套符合当地实际的牛蛙养殖操作规程:严格控制牛蛙的高密度养殖。
严格按《兽药管理条例》和《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等正确使用渔药:并严格按规定执行渔业安全休药期,加强牛蛙各个生长时期的监控工作,并引导牛蛙养殖企业按标准化进行养殖。
对病死牛蛙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提倡焚烧炉焚化处理,以减少对养殖水体、土地、空气和周边环境的污染。
建议提高种蛙的质量:具体为雌性和雄性种蛙来自不同地方或地区的养殖场,避免由于近亲繁殖带来的种质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