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野生禽类养殖
广西野生禽类养殖概述
广西作为全国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的重点省区,长期以来在野生禽类养殖方面有着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广泛的从业人群。随着国家对野生动物交易和食用的严格管控,广西的野生禽类养殖产业也面临着重大的转型和调整。
广西野生禽类养殖的历史与发展
广西的野生禽类养殖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部分农民为了增收脱贫,开始尝试人工驯养野生动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养殖技术日渐成熟,广西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动物人工养殖省区之一。主要养殖的动物包括蛇类、竹鼠、蛙类等,其中蛇类和竹鼠的养殖规模尤为显著。
政策变化对广西野生禽类养殖的影响
2020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发布,对野生动物的养殖和食用进行了严格的规范。随后,《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公布,竹鼠、蛇类等未被列入目录,这意味着这些动物的养殖和食用将受到限制。
面对政策的变化,广西林业局表示,自治区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组织各市县对竹鼠、蛇类等特种养殖产业的从业人员进行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防止因弃养导致的动物死亡、逃逸、抛弃和私自交易、非法宰杀食用等现象的发生。
养殖户的转型与应对
在政策的压力下,许多养殖户开始寻求转型。例如,一些竹鼠养殖户开始转向其他畜禽的养殖,如鸡、鸭、鹅等;还有一些养殖户利用原有的养殖技术和资源,转型为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
政府也在积极出台多项措施,帮助养殖户降低损失,顺利转型。例如,灵山县出台了以奖代补、专项扶贫资金、设置公益性岗位、信贷及时发放、延长还款期限等多项措施,帮扶贫困户渡过转产转型期。
当前广西野生禽类养殖的现状
尽管面临着政策的压力和市场的挑战,广西的野生禽类养殖产业仍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一些养殖户通过转型,不仅成功渡过了难关,还在新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例如,南宁市竹鼠养殖协会会长张文明转型为直播带货,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还有一些养殖户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从单一养殖到多元化经营的转变。
广西的野生禽类养殖产业在政策的推动下,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虽然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政府的支持和养殖户的努力,相信这一产业在未来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