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马牛羊养殖人
养马牛羊养殖人的故事
马有仓:从传统放牧到现代化科学养殖
马有仓是博乐市小营盘镇有仓养殖合作社的负责人,他的养殖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早在上世纪80年代,马有仓就开始放牧,但传统的放牧方式效率低下,牛羊长得慢且育不肥。由于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和设施,马有仓曾经经历过牛羊因草料不足而四处觅食的困境,甚至有一次丢失了32只羊。
转折点发生在1992年,马有仓的父亲在卖鲜奶的途中突发意外离世,这对马有仓打击很大。但从那时起,他更加坚定了改变养殖方式的决心。他开始钻研养殖技术,慢慢扩大养殖规模,优化牛羊品种。1998年,他将多年的土牛换成了育肥牛,并将羊的数量扩大到100多只,当年就实现了纯收入2万余元。
2012年,马有仓借助党和政府的补贴政策,投资115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20亩的标准化养殖小区,成立了有仓养殖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牛羊育肥从家庭圈养发展到规模化、集约化养殖。2014年,政府对跨省引进育肥牛每头补贴2000元,马有仓借此机会购买了200头牛,尽管因水土不服损失了12头牛,但当年的出栏量仍达到了600头,收入可观。
马有仓的成功不仅依靠党和政府的支持,还得益于他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养殖技巧。合作社在饲料制作、防疫、消毒等方面都有完整的制度,饲料配比严格,喂养时间和量也会根据牛羊的大小进行调整。合作社还采用了自动化喂养设备和现代化暖圈,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牛羊的健康水平。
李洪明: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
李洪明是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现代马产业基地党支部书记,他在祁连山下山丹马场做了几十年的“牧马人”。近年来,他意识到养殖不能只追求数量,而是要追求质量和效益。通过减少养殖数量、优化养殖结构,李洪明和他的团队实现了减畜不减收。
山丹马场通过草畜平衡、半舍饲养殖、养殖基地建设、科技投入、指标管控、品种引进改良等方式,养殖收益稳中有增。2023年,山丹马场繁活马驹127匹,出售284匹马,实现收入 万元,年末存栏马726匹。李洪明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是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态“含绿量”提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发展“含金量”的增加。
卓玛古丽·特列吾汗:从牛羊养殖到马奶飘香
卓玛古丽·特列吾汗是布尔津县杜来提乡额尔齐斯村的政协委员和致富带头人。她和丈夫胡阿尼什·马哈布力于2013年成立了布尔津县杜来提乡胡阿尼什牛羊养殖合作社,依托政府补贴,从最初的9头新疆褐牛发展到目前的100多头。
随着布尔津县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当地特色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卓玛古丽·特列吾汗决定养殖马匹销售马奶。在乡政府的帮助下,2020年购买了50匹马,3年来通过销售马奶拓宽了致富路。目前,她家共有70匹马,每天销售50多公斤的马奶,同时还销售马肉、马肠子等产品。随着马匹的增多,他们还聘用了两名挤奶的员工,带领他们一起就业致富。
卓玛古丽·特列吾汗的马奶制品因其味道醇厚、口感好以及服务态度优良而受到顾客的喜爱,她家的马奶不仅销售给周围的村民,还收到了一些餐馆的订单,销售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未来,他们计划继续发展马产业,走上规模化、产业化养殖道路。
马志华:从“羊倌”到“董事长”
马志华是乾安志华种羊繁育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养羊梦始于多年前。通过多年的努力,他的公司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目标是存栏羊由现在的不到800万只发展到3000万只,年出栏量达到5000万只,年产值超过930亿元。他还计划推进羊产业的绿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