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怎么养殖方法
蛤蜊养殖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适合的养殖地点理想的养殖地点应选在交通方便、远离工业区无污染、风浪平静、潮流通畅、地势平、退潮不超过4小时、含沙在80%左右、低潮区滩涂,或围垦区内的池塘、滩地。滩涂地养殖需翻滩改土,处理泥沙,防洪防水。池塘养殖需修整堤坝、水闸,消毒处理,过滤海水等。
二、放苗前消毒场地放苗前1个月先排干池水,连续曝晒养殖池15天以上,每亩用20kg漂白粉消毒(氯含量25%~28%)。消毒后用筛网过滤海水,进水浸泡2~3天,重复2~3次,清塘后进水深30~50cm。每2~3天用尿素 ~1g和过磷酸钙 ~ 作基础饵料,使水色呈浅褐色。
三、育苗播种1. 蛤蜊繁殖期在初夏,具体时间因地区而异。辽宁、山东等地的产卵期在7~8月;江苏、浙江、福建在6~7月;广东、广西在5~7月。
- 播苗时间根据苗种大小确定,幼苗在4-5月,中苗在12月至来年春季,大苗在产卵前。播苗有两种方法:干播和湿播。干播在退潮后均匀撒播,湿播在潮未退时在潮流缓慢处均匀撒播。湿播的播种时间长,成活率高,但只适用于大中苗。播苗密度需注意,密度过大生长慢,过疏产量低。
四、日常管理养殖期间,要巡查种苗是否流失及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及时补苗和应对。清除敌害生物,鱼类每亩用5~8公斤茶籽饼泡水泼洒;蟹、螺用网具或手工采捕清除。蓄水养蛤,要防滤水网破损,可利用夜间灯光诱捕敌害生物或定期排干池水驱赶抓捕。还要注意修补养池和堤坝,防止蛤蜊逃离等现象。
五、加强疾病防控在养殖时,要加强疾病防控,尤其在夏季高温时期是蛤蜊疾病高发期,死亡腐败后易相互感染。夏季高温易使水质和底质污染,是寄生虫和微生物繁殖期,需定期消毒灭菌,可用生石灰或二氧化氯泼洒消毒。在夏季育苗时,可在水体加入土霉素防治病害,抑制幼苗繁殖,有利于生长。育苗用水需沉淀、沙滤、紫外线杀菌处理,或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
六、合理投喂蛤蜊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因此需要定期投喂含有丰富营养的饵料,如海藻、虾皮等。
七、养殖周期蛤蜊生长速度与季节、个体大小及环境相关。1年贝生长快,最大可达 厘米左右,2年一般可长到 厘米以上,2年左右成熟。
蛤蜊养殖的选址和消毒方法
一、选址建池养殖蛤蜊要在地势平坦、距离潮水位线近、土质多为沙质的海滩建造养殖池,并且周围要搭建高约 米、网眼为1厘米的围网,以防蛤蜊逃脱。
二、消毒放苗前1个月先排干池水,连续曝晒池底15-20天,每亩用15-20公斤含氯量为25%-28%的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消毒。消毒后用网目为 毫米筛网过滤海水,进水浸泡2-3天,排干池水,并重复浸泡排水2-3次,清塘后进水深30-50厘米。
蛤蜊养殖的选苗和日常管理
一、选苗放苗选择外观新鲜、没有异味、外壳紧闭的蛤苗,在每年春季的3-6月份或秋季的10-12月份,将蛤苗均匀的播撒在养殖池中,养殖密度保持在每平方米200粒
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