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如何人工养殖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1. 池塘养殖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应铺设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塘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宜。在鳅种入池前,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如果水源条件丰富,可以增加放养量。
在养殖过程中,应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每日还应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如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调整,5-6月为鳅体重的4%-5%,7-8月为8%-10%,9-10月为5%-6%。池塘内应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并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
2. 混养与其他鱼类泥鳅可以与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混养的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他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
3. 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免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应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日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
4. 日常管理和病害预防为了有效预防疾病,要保证水质清新,可通过水质调控措施,形成良好的水域环境,使得泥鳅生长旺盛,抵抗力强。尽量做到不用药或少用药,避免有关的药物残留,确保泥鳅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如果发现泥鳅生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捕捞捕捞泥鳅时,可将炒香的 粉放在特制的竹笼内,将竹笼沿池塘四周放置,引诱泥鳅入笼。此法一般在晚上进行,水温在25℃-28℃时诱捕效果最佳。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泥鳅的人工养殖,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