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毕业论文模板
泥鳅养殖技术毕业论文
摘要泥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被称为“水中人参”。本文旨在探讨泥鳅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技术,以期为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泥鳅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普遍养殖的品种是真泥鳅。泥鳅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
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泥鳅体形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尖,吻部向前突出。口小,下位,呈马蹄形。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50片左右,头部无鳞。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腹部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许多小的黑色斑点,头部和各鳍条上也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鳍基部上方有一黑色大斑,其他各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1. 底栖性:泥鳅属于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欢栖息在沟渠、塘堰、湖沼、水田等软泥多的水体浅水区,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一般情况下,几乎不游到水体的上、中层活动。
喜温性:泥鳅适宜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5~27℃。当夏天水温超过34℃,冬天水温低于6℃,或枯水期天旱干涸时,泥鳅会潜到10~30厘米深的泥层中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在休眠期间,只要泥层中有水分湿润皮肤,就能维持生命。
耐低氧能力:泥鳅的肠壁薄而血管丰富,具有辅助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吞吸的空气在肠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气,多余的废气及肠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由肛门排出体外。泥鳅的耐低氧能力远胜于其他养殖鱼类,适合于高密度养殖。
善逃逸:泥鳅很善于逃跑。春、夏季节雨水较多时,泥鳅会在一夜之间全部逃光。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注意防逃措施。
夜食性:泥鳅习惯在夜间吃食,但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常摄食水蚤、丝蚯蚓、水草以及水中泥中的微小生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常用堆放厩肥、鸡粪和牛、猪粪等方法繁殖饵料生物,也可投喂各种商品饲料。
泥鳅的人工养殖
养殖水域的选择泥鳅养殖可利用土质较肥、有水源保证的连片稻田,也可利用浅水湖、水库、沼泽、滩地等大型水域。小规模养殖可利用低产鱼池、藕塘、育珠塘、小沟渠、低洼地。庭院式养殖泥鳅可利用房前屋后宅基地、废旧坑地等。大规模养殖泥鳅时,选址应考虑水源充足、不受涝淹、没有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低湿地下水不直接进入的地方,同时要交通方便,有电力供应。
基本设施及准备工作无论进行何种形式养殖,都应具备一些基本设施和进行一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整修池埂、田埂,加设防逃设施:要求池埂高出水面30厘米,并沿埂加设罩向池中央的盖网,防止泥鳅越埂逃窜。
进、排水口设置防逃栅:在注水管上可紧缚1个尼龙网袋,有效防止污物和敌害进入。
建造平水缺(溢洪口):可防止水过多、雨暴时漫埂逃鱼。在排水口一侧上开设1~2个深5~10厘米、宽1~2米的平水缺。平水缺口上要安装防逃栅。
集鱼道:为在水量不足、水温过高、稻田施肥施药时泥鳅有躲藏之处,以及捕捞时便于集中收捕,可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