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鲈鱼养殖过程
淡水鲈鱼养殖过程
淡水鲈鱼是一种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的鱼类,既可以在海水中生活,也可以在淡水中养殖。以下是淡水鲈鱼养殖过程的详细步骤:
一、池塘准备
选址与建设:
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造池塘。
池塘面积以5到8亩为宜,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
池底应平坦,砂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
池底需埋设进、排水管道,并配备1至2台 千瓦的增氧机。养殖场应有发电备用机组。
清淤与消毒:
在放苗前一周,每亩使用50公斤生石灰或5至10公斤漂白粉进行干池泼洒消毒。
放苗前需施肥培养池水的基础饵料,使池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为宜。
二、苗种培育
苗种选择与淡化:
从海区捕捞的鲈苗(体长 至2厘米)需经过淡化处理,盐度降至4至7‰后,投入暂养池(盐度1‰)。
放养品种以北方海区天然鲈苗为佳,因其生长快,个体大,能缩短养殖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投喂管理:
暂养池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1至2万尾。
下池第二天开始投喂浮游动物、红虫等鲜活饵料,并逐渐混合鱼浆、浮性颗粒配合饵料进行投喂。
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分3次投喂。
经过20多天饲养,鱼长至4至6厘米时,可进入大池分疏饲养。
三、饲养管理
分池饲养:
将鲈苗过筛后按大小分池饲养,放养密度一般为2500至3500尾/亩。
水深保持在 米以上,池水适宜肥度以透明度30厘米、水色呈油绿色为宜。
日常投喂:
每天投饲两次,主要饲料为搅碎的鱼糜和浮性颗粒饲料,饲料中需添加维生素B、C。
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
药物预防:
每月将土霉毒、红霉素、维生素药物拌饵投喂2次,每次连服3天。
定期用 强氯精或20ppm福尔马林对池塘全池泼洒消毒。
巡塘管理:
每天进行巡塘,夜间或天气闷热气压低时开机增氧。
发现池水变坏要及时排换水,保持池水清新。
四、疾病防治
常见疾病:
肠炎病: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挤压腹部有淡黄色粘液流出。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土霉素或氟哌酸拌饵投喂。
烂鳃病:病鱼体色黑暗,离群漫游水面,对外界反应迟钝。发病原因通常是大雨后水质变浑浊,易感染此病。
出血病:病鱼的胸鳍、背鳍基部红肿并充血,病鱼行动迟缓,摄食下降。
预防措施:
定期对养殖池塘、食台进行药物消毒,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避免使用不新鲜、变质的饲料,保持良好的水质。
五、收获与销售
收获时机:
- 根据市场需求和鱼的生长情况,适时进行收获。通常养殖周期为8至12个月,当鲈鱼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捕捞。
销售策略:
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销售,包括批发市场、超市、餐饮企业等。
保证产品质量,建立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淡水鲈鱼的养殖,确保鱼的健康生长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