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养殖鱼苗生活
记录养殖鱼苗生活
养殖鱼苗的基本知识
鱼苗是从孵化至体长 厘米的统称。刚孵出的鱼苗,称之为水花或鱼花、海花。刚孵出半天至两天的鱼苗,又叫“嫩口苗”;孵出第3天至7天的鱼苗,叫“老口苗”。鱼苗经20天至30天饲养,成为3厘米长的稚鱼,又叫夏花或火片、寸片;夏花再经3个月至5个月饲养,体长10厘米至16厘米,称为1龄鱼种。质量良好的鱼苗鱼种,是实现快速饲养商品鱼并获高产的基础。
养殖鱼苗的注意事项
晴天下塘:选择晴天进行鱼苗投放,可以保证鱼苗下塘后的成活率。
壮苗下塘: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流动活泼的良种鱼苗下塘,可以提高成活率。
安全下塘:鱼苗下塘前必须严格检查清塘药物是否已经彻底失效,要先试放几十尾鱼苗入塘内的网箱,观察一昼夜,确保无异常情况。
“无害”下塘:鱼苗下塘前,必须用密眼网对全塘拉网1至2次,将塘中的有害昆虫、蛙卵、蝌蚪和野生杂鱼等可能危害鱼苗的生物清除。
适时下塘:鱼苗孵出4至5天,能够自由游动、摄食食物时及时下塘,这是最佳时机。
开食下塘:放苗的头天下午每万尾鱼苗投喂2只熟蛋黄,用纱布包裹,捏碎,洗成蛋黄汁喂鱼。当天上午再喂一餐,蛋黄增至4个,中午即可出苗下塘。
同批下塘:确保同一时间投放的鱼苗都是同一批次的,以避免不同批次鱼苗之间的竞争和互相伤害。
调温下塘:对于从外地运来的鱼苗,尤其是尼龙袋充氧运来的鱼苗,由于袋中水温与池塘水温差异较大,可将尼龙袋先敞开袋口,把袋放入池塘,并适当放些塘水,待袋内外温度基本一致时才能放苗入池。
影响鱼苗发塘率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鱼苗数量与运输成活率:有些育苗单位为贪图利益,故意克扣鱼苗数量,导致实际投放的鱼苗数量不足,影响发塘率。解决办法是确保鱼苗数量准确,尽量避免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放养方法不当:鱼苗长途运输大多采用尼龙袋冲氧和汽车运输,而尼龙袋里的水环境会随着密封后时间的逐渐延长而变化。到达目的地后,当地渔塘里的水环境与鱼苗运输用水的水质有很大差别,如不妥善处理就易因水环境突变使鱼苗下塘成活率下降,甚至大批死亡。解决办法是在投放前进行水环境的适应性调整,确保鱼苗逐渐适应新的水环境。
敌害生物影响:鱼苗下塘后往往因施肥时间不当而使大型桡足类提前大量繁殖,还有龙虱幼虫和松藻虫等,它们可直接危害鱼苗或吞食鱼苗;另外青蛙蝌蚪不但可直接吞食鱼苗,还与鱼苗争食争氧;再有一种是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有少数渔塘由于清塘措施不到位,鱼苗下塘时还有许多青苔,鱼苗一旦进入就很难逃脱。解决办法是在投放前彻底清理塘中的有害生物,确保鱼苗的安全。
天然适口饵料不足:鱼苗孵出3天后,内源营养基本消失,开始摄食外界人工培育的适口天然饵料——轮虫,所以,鱼苗下塘时育苗池中都应有充足的适口天然饵料,否则鱼苗就会在短时间内消瘦死亡。解决办法是及时培育水质,确保轮虫高峰期鱼苗下塘,鱼苗下塘后投饵施肥,调节水质量等管理措施也要紧紧跟上。
养殖鱼苗是一项细致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了解鱼苗的生长习性和需求,同时在投放和管理过程中注意每一个细节,以确保鱼苗的健康成长和高成活率。希望以上的知识和经验能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