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泥鳅黄鳝混养养殖
稻田泥鳅黄鳝混养养殖概述
稻田泥鳅黄鳝混养是一种高效的立体养殖模式,可以在充分利用稻田资源的同时,实现多种水产品的共同生长。这种养殖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还能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1. 选择合适的稻田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稻田面积一般在 ~ ²,底土要求松软,富含有机质。
2. 稻田改造在稻田四周开挖围沟,沟宽 ,深 。围沟上均匀建造集鱼坑,每个集鱼坑面积10~15m²,深 。稻田中开挖纵横沟,沟宽 ,深 ,呈“井”字形,与围沟和集鱼坑相通。在沟、坑内设置竹筒、破瓦、砖块等作为鱼巢,供黄鳝和泥鳅栖息。进、出水口设在稻田对角,用高1m的聚乙烯网片围住稻田四周。
3. 消毒与施肥在莲藕发芽前,用生石灰1200kg/hm²消毒。鳝种、鳅种放养前10天,在沟、坑内施禽畜粪3750kg/hm²,注水深30cm,培育生物饲料。
苗种选择与放养
1. 苗种选择选择生长快、适应性强的品种。尽量采用人工繁殖的苗种,避免使用野生苗种,以减少疾病传播和提高成活率。
2. 放养时间与密度从5月上旬开始放养鳝种、鳅种。鳝种放养规格为32~40尾/kg,放养量为1200kg/hm²;鳅种规格为80尾/kg,放养量为450kg/hm²。放养的鳝种、鳅种要求无伤无病,体质肥壮,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泡5~8分钟。
日常管理和饲料投喂
1. 日常管理每天巡视稻田,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保持水位适宜,满足莲藕和水稻的生长需求。夏季在田沟和集鱼坑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改善水质。养殖期间,整个稻田保持微流水状态。放养蟾蜍450~600只/hm²,利用蟾蜍分泌的蟾酥杀菌,防治黄鳝、泥鳅的细菌性疾病。
2. 饲料投喂在集鱼坑设置食台,傍晚投喂。投喂量以次日清晨吃完不留残饵为度。饵料主要包括人工培育的蚯蚓,以及蝌蚪、蝇蛆、螺蛳肉、小杂鱼等。泥鳅可以吃黄鳝剩下的饵料,有助于减少饲料浪费,净化水质。
收益与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稻田泥鳅黄鳝混养,平均每公顷可增收6万元。这种养殖模式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还能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
注意事项
1. 防病与防疫定期检查黄鳝和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利用蟾蜍分泌的蟾酥和生石灰消毒,防治细菌性疾病。
2. 防逃与防盗确保稻田四周的防护网完好无损,防止黄鳝和泥鳅逃逸。同时,加强防盗措施,保障养殖安全。
稻田泥鳅黄鳝混养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措施,可以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希望以上信息对您的养殖事业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