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节对虾养殖高产
斑节对虾养殖高产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又称为台湾草虾、花对虾、大虎虾,是一种备受消费者青睐的名贵虾类。其个体大,肉质鲜嫩,营养丰富,适合盐度较高地区养殖,耐高温及耐干能力强,适合鲜活虾出售,售价较高,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养殖对象。
一、养殖环境的选择
池塘选择:池塘面积以3-5亩为宜,要求池底平坦,有效水深保持在 米以上,水源充沛,无污染。已经养过鱼或虾的池塘需要彻底清淤,经暴晒后每667平方米(1亩)用200千克生石灰清塘消毒。
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是养虾成败的关键。在养殖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水质的变化,可以用透明度作为观测标准。在幼虾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25-35厘米,幼虾以后应在35-45厘米。若虾体达到8-10厘米时,透明度小于30厘米,一周内就有可能出现黑鳃病。
二、养殖技术要点
饲料投喂:饲料每天分四次投喂,早晨天未亮投喂一次,中午前投一次,下午黄昏时投一次,晚上9-10时投一次,投喂量以早晨、黄昏较多,中午和夜间可适当少投。虾苗放养后,何时开始投饲,主要取决于虾池内的天然饲料。若天然饲料丰富,可以暂不投饲;若水中饲料生物不多,放养后就应投饲,否则会缺乏饲料,对虾饥饿时发生互相残杀而造成损失。提倡使用人工配合饲料,若投喂下杂鱼虾、小贝类时,一定要新鲜。
换水与盐度调节:经常换水,换水量和换水时间应根据水色的变化、透明度、虾外壳及鳃部的清洁度及底质的污染程度来决定。在淡水源充足的地方,为使斑节对虾生长快速而舒适,应根据虾的不同生长阶段来调节盐度。
改良水质:有条件的养虾场还可以使用水质改良剂如过磷酸钙、微生物制剂、光合菌类等来改良水质,以吸附或分解池底的有机质,减少氨等有毒气体的危害。
三、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尾棘萎缩病:常发生在无节幼体期,患病时刚毛、尾棘弯曲和短缩,以致污物缠身,幼体下沉,严重时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致病原因是由于水质污浊引起。防治方法是换新鲜的海水,保持水质清新。
气泡病:多发生在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阶段,一般出现在午后气温高的时候,发病时在幼体胸部或腹部的消化管道内,出现球形、椭圆形或长条形的气泡,少者1个,多则3-5个。由于出现气泡,幼体比重相对变小,造成平衡失调而漂浮水面,久则死亡。
肝脏白浊病:是由病毒原发感染的消化系统疾病。多见于糠虾期幼体及初期仔虾,发病的幼体、仔虾常浮于水面打转,行动迟缓,肝脏显白浊色,不透明,重者肠道也变白浊,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危害较大。
弧菌病:是由弧菌侵入血液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病。多见于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及仔虾。
四、养殖模式
斑节对虾的养殖模式经历50多年的发展,从粗养到精养,养殖的经济效益逐渐增加,养殖者的信心不断得到提升。目前常见的养殖模式包括:精养、半精养、混养及鱼塭生态养殖等。
五、养殖前景
斑节对虾是世界三大养殖虾类品种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通称大虎虾(giant tiger shrimp),是养殖对虾类中体形最大,经济价值最为重要的一种对虾。随着现代养殖技术的普及,不断涌现新的养殖模式,促使斑节对虾的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斑节对虾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需要科学的管理和技术的支持。通过合理的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以及选择合适的养殖模式,可以实现斑节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