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野生犀牛养殖场
上海野生动物园简介
上海野生动物园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南六公路178号,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林业局合作建设的中国首座国家级野生动物园,占地153公顷(约2300亩),距上海市中心35公里,上海野生动物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园区内居住着大熊猫、金丝猴、金毛羚牛、朱鹮、长颈鹿、斑马、羚羊、白犀牛、猎豹等来自国内外的珍稀野生动物200余种,上万余只,园区分为车入区和步行区两大参观区域。上海野生动物园是集野生动物饲养、展览、繁育保护、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主题公园,荣获2015-2019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荣誉称号。上海野生动物园举行命名仪式,宣布一只10个月大的大熊猫宝宝被正式命名为“七七”。
尼泊尔亚洲独角犀牛落户上海野生动物园
尼泊尔亚洲独角犀牛落户上海野生动物园的启动仪式在上海野生动物园举行。一对亚洲独角犀牛——3岁雌性的“美蒂尼”和2岁雄性“索拉提”落户上海野生动物园,用于繁育研究和展示教育。目前,“美蒂尼”的体重为800公斤,“索拉提”的体重为600公斤,现正处于检疫期。抵达上海后,它们很快适应了环境和气候。每头犀牛每天要进食60公斤的食物,以鲜嫩的青草为主,配以新鲜的西瓜、苹果、胡萝卜、香蕉、卷心菜等果蔬。
据悉,另一对已落户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目前仅分布于尼泊尔等少数亚洲国家,十分珍贵。据园方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正在野生动物园选址,为两个小家伙建造新家园。“家园建好后,它们就能尽早跟游客见面了。”
上海曾有中国最大的野生水牛繁育放牧场
作为上海数万知青的一员,著名画家黄阿忠曾来到崇明岛最东端的前哨农场,在那片荒凉的滩涂上填海围垦,住芦棚、喝江水、啃干粮,度过了1500多个日日夜夜。《走过"东旺沙"》中深情回忆了这个自己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地方。牛棚镇是当时临近前哨农场的一个乡镇集市,全长73公里的北沿公路东起牛棚镇,西至牛棚港,是横贯崇明县境北部的县道干线公路。
但现在的崇明地图上,已经没有牛棚镇这个地名了,很多年轻的本地人可能都说不上牛棚镇具体的位置。这个崇明岛最东北部、因牛棚集中而得名的小集镇,隶属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裕安人民公社,随后改为乡,再撤乡建镇,几经更替。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和县政府都下发了关于保护耕牛的文件。1956年,兴办了灯竿港和牛路港两个县办耕牛寄养场。县政府号召各公社,在每年5月中旬至10月下旬这段时间内,把不使役的耕牛全部集中寄养到牛棚镇寄养场饲养。这种利用崇明得天独厚的荡涂资源开发的寄荡服务,推动了崇明耕牛养殖业的发展。
新的牦牛养殖模式“4218”
有一种新的牦牛养殖模式称为“4218”,该模式解决了减产难题,提高了养殖利润。具体的养殖方法和技术细节可以在相关农业技术和养殖管理的资料中找到。
养牛新政策
有消息指出,养殖业出台了新的政策,养牛户需要注意这些新政策,以免在养殖过程中遭受损失。具体的政策内容和实施细节可以在相关政府网站和农业部门的公告中查阅。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在野生动物保护和养殖业方面有着丰富的资 悠久的历史。无论是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繁育,还是传统养殖业的发展,都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