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规模养殖实施方案
[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至 2025 年)]肉牛肉羊生产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牛羊肉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发展肉牛肉羊生产,对于增强牛羊肉供给保障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规模化比重不断提高,生产水平逐步提升。但由于肉牛肉羊产业基础差、生产周期长、养殖方式落后,生产发展不能满足消费快速增长的需要,牛羊肉供给面临一定压力。
总体思路: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部署和要求,以牛羊肉增产保供为目标,统筹牧区、农区、南方草山草坡地区牛羊生产,加快转变肉牛肉羊生产方式,围绕增加基础母畜产能、推进品种改良、扩大饲草料供给、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压实地方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升牛羊肉综合生产能力、供应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牧区要结合草畜平衡,以稳量提质为重点,增加基础母畜数量,提高生产效率;农区要围绕适度规模发展,以增产增效为重点,提升发展水平;南方地区要科学利用草山草坡和农闲田资源,发展肉牛肉羊生产。
到 2025 年,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 85%左右;牛羊肉产量分别稳定在 680 万吨、500 万吨左右;牛羊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 30%、50%。
重点任务:
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深入实施肉牛肉羊遗传改良计划,遴选一批国家肉牛、肉羊核心育种场,完善生产性能测定配套设施设备,持续推进引进品种本土化,培育专门化肉用新品种。加强地方品种保护、选育和利用,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保种场、保护区。实施牧区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对农牧民购买优良肉牛冻精、良种公羊和公牦牛给予适当补贴,加快牛羊品种改良进程。
发展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建立健全肉牛肉羊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相关标准制修订。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中,加大牛羊养殖标准化示范力度,建设 100 个示范场。支持部省联创,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不同区域肉牛肉羊适度规模养殖典型模式,指导地方推广应用。
扩大基础母畜产能。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推进基础母牛扩群提质,支持地方扩大基础母牛饲养量,引导社会资本开展肉牛养殖。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鼓励通过“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等方式,带动养殖户适度规模饲养基础母畜,探索“母畜分户饲养、仔畜集中育肥”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产业联合体。推广农牧交错带牧繁农育集成技术。
增加优质饲草供给。每年落实“粮改饲”面积 1500 万亩,补助收储优质饲草 4500 万吨,增加青贮玉米、苜蓿、燕麦、黑麦草等优质饲草料供给。推广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实验示范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农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开发利用新饲草资源。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支持开展口蹄疫、小反刍兽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结节性皮肤病等危害牛羊健康的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控。加大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力度,强化产地检疫和调运监管,落实和完善免疫、扑杀及无害化处理机制。鼓励开展疫苗研发。建设一批动物疫病净化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无疫小区。
逐步完善屠宰加工流通体系。推动地方出台法规规章,加强肉牛肉羊屠宰管理。指导地方根据养殖情况,合理设定牛羊屠宰场数量及规模,提高牛羊肉屠宰加工能力和水平。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藏加工设施,推动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配送体系,促进“运活畜”向“运肉”转变。倡导健康消费,逐步提高冷鲜肉品消费比重。
加快牧区生产方式转变。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引导农牧民科学利用草原,发展肉牛肉羊舍饲半舍饲养殖。强化宣传引导和技术服务,加快肉牛肉羊出栏周转。
挖掘南方省区牛羊肉增产潜力。指导南方省份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强地方牛羊品种资源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