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可行性
生猪养殖可行性分析
项目背景
位于山西省东南端的地区,北靠壶关、长治,西连高平、泽州,东南与河南辉县、修武接壤,是山西省东南之门户。全县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200至1600米之间,最高海拔达 米,最低海拔628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居山西省第二位。
该地区具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县第九次党代会和第十三届人代会提出了建设畜牧大县的宏伟目标,并将畜牧大县放在实现“四县”目标之首,突出发展,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迅猛发展。截止2009年底,该县畜禽饲养总量已达125万头(只),其中养猪 万头,全县畜牧业总收入达到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60元。畜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调产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亮点工程。
近年来,该县生猪产业规模化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处于粗放式一家一户的传统式小生产经营水平。生猪多以初级产品上市,质量差、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使农民传统的养殖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该县剩余粮食多以原产品上市销售为主,主要销往河南、河北等地,加工成饲料后再返销回该县,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在该县实施生猪基地项目,可以有效发挥全县剩余粮食和农副产品资源优势,提高生猪规模养殖效益,加快生猪产品生产开发步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因此,在该县实施该项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建设理由
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WTO后,畜牧业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54%,养猪业是最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随着该县地下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农民靠打工挣钱越来越困难,急需培育新的增收亮点。因此,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努力提高养猪效益,建设生猪产业化基地,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农民增收的需要:
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年产玉米年剩余粮食7000余万公斤。预计全县现有的能量饲料可养猪 万头。而目前全县的剩余粮食多以原产品上市销售为主,多销往河南、河北等地,加工成饲料后再返销回该县,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大力发展生猪产业,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剩余粮食增值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需要:
该县养猪业尽管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处于粗放式一家一户的传统式小生产经营水平。所生产的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畜产品上市,质量差、档次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使农民传统的养殖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不能及时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和支柱。而实施生猪基地项目,提高养殖规模,引进新品种,推广优质高产技术,提高养猪效益,是实现养猪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载体企业优势:
项目载体企业中国雨润集团是一个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年来,该企业一直紧盯国际市场、积极向国际化迈进,于2005年在香港成功上市。目前,集团拥有总资产 亿元,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亿元,下属59家子(分)公司,遍布在江苏、安徽、北京、上海、河北、四川、辽宁、广西、广东、湖南、新疆、黑龙江等28个省、直辖市。其产品远销俄罗斯、朝鲜及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该集团将在该县投资 亿元建设一个年加工生猪100万头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将为该县生猪产品走上国内外市场提供平台。
技术优势:
该县畜牧系统设置有改良站、牧草饲料站、动物防疫站等科研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全系统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20名,其中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42名,初级职称技术人员77名。这些专业技术人员为生猪养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风险与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