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开发
生猪养殖开发概述
生猪养殖是一项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过程,从选择合适的养殖环境、搭建圈舍,到科学饲养和疾病防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管理和技术支撑。以下是关于生猪养殖开发的一些详细信息。
养殖环境和圈舍建设
生猪适合生长在排灌方便的场地中。养殖时应在地势平坦、向阳背风、安静的环境中搭建圈舍。猪圈的地面应建设成斜面,便于圈舍中的液体流出,并在圈舍中挖掘排粪沟,避免粪便堆积在猪圈内。
建造圈舍时,应选择远离居民区、工厂的地方,确保养猪场和其他养殖场有一公里以上的距离,以避免疾病互传。圈舍中要安装通风装置以及排粪沟,保持环境的空气流通,避免滋生细菌。
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选择体型匀称、无病无伤的猪仔,并将其投放在猪圈中。再向地面铺上稻草,为猪仔御寒。养殖初期可以为其提供玉米粉、糠粉和温水混合调制的糊状饲料。等待猪仔生长一个月后,要为其逐渐增加青饲料的用量。
生猪在生长过程中对温度较为敏感。温度过低,生猪会出现冻伤感冒的现象;而温度过高,会导致其中暑。因此,在养殖时要将环境温度保持在二十度左右。夏季可以使用冷水降温,冬季要使用稻草或者煤炉保暖。
饲喂管理和卫生防疫
每天喂食3-4次,以精饲料为主。根据猪的体型决定饲料种类和数量。体重在50到60公斤之间时,主要以能量类饲料和蛋白类饲料为主;体重大于60公斤后,减少精饲料的投喂,增加粗饲料的使用。
养殖期间要每周对猪舍清洁一次,疏通排粪沟,清除猪圈中的食物残渣,并更换受潮污染的垫料,保证环境的卫生干净。夏季温度较高时,要开启风机或通风装置散热,并喷洒水分降温。
日粮搭配和饲养方式
日粮搭配应多样化,以满足猪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需求。多种饲料搭配应用可以发挥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从而提高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饲喂要定时、定量、定质,以保持猪的生活规律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饲料的种类和精、粗、青比例要保持相对稳定,变换饲料时要逐渐进行,使猪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
防寒与防暑
温度过低时,猪用于维持体温的热能增多,使日增重下降;温度过高,猪食欲下降,代谢增强,饲料利用率也降低。因此,要做好防寒与防暑工作,确保猪群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生长。
去势、驱虫与防疫
猪去势后,性器官停止发育,性机能减弱,猪表现安静,食欲增强,同化作用加强,脂肪沉积能力增加,日增重可提高7%~10%,饲料利用率也提高,而且肉质细嫩、味美、无异味。按照一定的免疫程序定期进行疾病预防工作,注意疫情监测,及早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措施。
分群技术和调教与卫生
要根据猪的品种、性别、体重和采食情况进行合理分群,以保证猪的生长发育均匀。分群后经过一段时间饲养,要随时对猪群进行调整。从小就加强猪的调教,使其养成“三点定位”的习惯,使猪吃食、睡觉和排便固定,这样能够保持猪圈清洁卫生,有利于垫土积肥,减轻饲养员的劳动强度。
主要技术推广
生猪养殖过程中,主要的技术推广包括种猪选择与繁育技术、饲养管理技术、设施化养猪技术以及生态健康高效养猪技术模式。例如,种猪场选种技术、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技术、猪人工授精技术、猪舍内环境控制技术、能繁母猪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仔猪早期补饲与断奶技术、瘦肉型商品猪的饲养管理、多点式生产与分阶段饲养、全进全出饲养工艺、规模猪场自动饲喂与设施配套技术、智能化猪舍设计技术、标准化养猪“150”模式(指建1栋全封闭式标准猪舍,规格为9米×24米,进行标准化饲养,每批出栏肉猪150头)、发酵床养猪技术等生态养殖模式。
生猪养殖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环境、饲料、管理等多个因素。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