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养殖的生产模式
鹌鹑养殖的生产模式
一、雏鹌鹑的生理特点及饲养管理
生理特点:
雏鹌鹑: 出壳1-3周的鹌鹑。
呼吸频率: 公鹌鹑35次/分钟, 母鹌鹑50次/分钟。
心率: 公鹌鹑530次/分钟, 母鹌鹑489次/分钟。
换羽和鸣叫: 30-35天基本换羽结束。雄鸟开始鸣叫,鸣叫声短促而响亮;母鹌鹑叫声低,似蟋蟀叫声。
饲养管理:
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 刚出壳的雏鹌鹑消化能力较差,要求饲喂高蛋白、低纤维、易消化的饲料。
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 幼雏对温度变化敏感,需要较高的育雏温度。
疾病抵抗力弱: 雏鹌鹑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患病。
敏感性强: 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量、环境应激等反应强烈。
二、进雏前的准备工作
消毒:
进雏前15天: 将舍内所有设备搬到舍外曝晒,彻底清扫鹌鹑舍后,用2-3%的火碱进行消毒。
进雏前7天: 熏蒸消毒,使用三氯异氰尿酸或福尔马林进行熏蒸。
进雏前1-2天: 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做好接雏准备,检查供暖系统,建立生产台账。
环境控制:
温度管理: 温度过低会导致受凉拉稀,过高则会出现洗澡现象。具体温度参考如下:
- 1-3天: 35-37℃ - 4-7天: 33-35℃ - 7-14天: 30-33℃ - 14-21天: 28-30℃ - 湿度管理: 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健康,育雏室湿度以65%-70%为宜。
饲养密度管理: 密度过大会导致发育不齐和啄癖等问题。
光照管理: 第1周光照时间控制在24小时,之后每周减少2小时,产蛋后增加半个至1个小时。
三、1-35天的保健及预防程序
第1天的保健:
饮水管理: 首次饮水应在喂料之前,使用20-22℃的温开水,首次饮水不得添加任何多维、葡萄糖、药品等。
开口管理: 饮水2小时后开始上料,建议使用熟化的颗粒料。
第2-5天的保健:
- 使用开口药: 防止垂直传播病的发生,如沙门氏菌、支原体等。开口药品的使用原则包括不使用对肝肾有影响的药物,选择对垂直传播病效果好的药品,正确使用方法为连续使用4天为一个疗程,分上下午使用。
四、种苗选择与销售问题
种苗选择: 选择健康的种苗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销售问题: 鹌鹑和鹌鹑蛋的市场需求量大,销售方向可以包括超市、酒店、商店等。淘汰鹌鹑可以作为肉鹌鹑处理。
五、养殖技术与管理
挑选种蛋进行人工孵化: 孵化时保证温度为38度至39度,湿度控制在60%-65%,破壳时湿度控制在80%。
养殖管理: 注意观察鹌鹑的鸣叫,及时改善环境,保持舒适的养殖环境。
通过以上详细的生产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鹌鹑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确保养殖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