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牛养殖历史简介
[中国肉牛养殖的发展历程]中国肉牛养殖有着悠久的历史。普通牛的驯化距今至少已有6000年,在草原地区可能更早。长期的定向选择使得牛的毛色以黄色为主,牛角逐渐变短,到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优秀的牛种。现代著名的秦川牛奠基于唐代。
水牛在中国南方驯化较早,浙江余姚河姆渡和桐乡罗家角二处文化遗址的水牛遗骸证明约7000年前中国东南滨海或沼泽地带,野水牛已开始被驯化。
牦牛由野牦牛驯化而来,古代用牦牛尾毛制成的饰物称旄,常用作旌旗、枪矛和帽上的饰品。牦牛自古也供肉用。
牛在远古时代就被用作祭祀的牺牲,每次宰牛多达三四百头,多于羊和猪的数量。为了掌管国家所有的牛在祭祀、军用等方面的用途,周代设有“牛人”一职,汉以后曾发展成为专管养牛的行政设置。
牛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供役用。井田制度规定每十六井有戎马一匹、牛一头,以备征用。在有驿站交通后,牛在某些朝代也用于缺马的地区或无需急行的驿运。历史上每当大战之后,马匹大减,牛车就应运而起,甚至有骑牛代步的。
但使牛的利用发生决定性变化的,是农业生产中牛耕的发展。有说牛耕始于铁器农具产生以后。孔子的门徒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二人的名号中都有相应的“耕”“牛”二字,这些似都可说明耕地与牛的关系和牛耕之早。自汉代以后,许多出土文物更可证明牛耕的发展。
在近20年内,肉牛产业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役牛”阶段(-1980s),牛主要是提供耕地的主要劳动力,改革开放初期粮食紧缺,没有条件把植物蛋白转换成动物蛋白,也就无所谓有育肥的概念,价格廉价。第二阶段是“糟牛”阶段(1980s-1990s),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及粮食谷物的加工,产生大量的粮食谷物副产物,酒糟应运而生,中国的育肥牛初始阶段拉开序幕,至今仍有很多牧场在应用酒糟育肥牛群。第三个阶段是“精料牛”阶段(1990s-),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肉蛋奶的刚性急需,促进了全面使用粮食谷物等高质量精饲料去加快植物蛋白转换成动物蛋白的过程,肉牛在此阶段蓬勃发展。
由于市场需求的驱动,牛肉成为热门的动物蛋白,加速了育肥牛的快速发展,甚至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人们把基础母牛育肥,还有定制了“雨牛”育肥模式。但牛的生长周期长,妊娠期9个月,犊牛到够屠宰阶段按早熟品种也至少15个月左右,像西门塔尔杂交品种要20个月才能出栏,其速度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牛肉需求。规模化牧场(100-500头以上)占比微乎其微,中国的动物蛋白严重依赖进口。部分规模化牧场的安格斯肉牛出现“水土不服”,无法建立良好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及粗饲料获取、土地的限制等因素导致基础母牛没有很好的发展,导致育成架子牛的价格远高于育肥后期牛,人们对牛肉需求的快速增长又加剧了这个小育成牛价格倒挂的情况,没有自己的牛源,面临无牛可养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合理规划设计牛群结构。
[中国古代牛的用途]在古代,牛具有多种重要用途。牛被广泛用于祭祀,被视为上品的牺牲,每次宰牛数量众多。牛主要供役用,井田制度规定其用于征用。在驿站交通中,牛在特定情况下用于运输。牛耕的发展是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转变,这一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现代肉牛产业面临的问题]在现代,中国肉牛产业面临诸多挑战。规模化牧场占比极少,动物蛋白依赖进口,安格斯肉牛因环保压力、精细分割技术缺乏、民众认知不足等原因出现运营问题。基础母牛发展受限,育成架子牛价格倒挂,牛源短缺,合理规划牛群结构成为难题。盈利模式不稳定,政策和行情的变化容易影响养殖效益,养好牛才是稳定盈利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