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加工养殖
牛蛙的加工方法
牛蛙的加工主要包括冷冻加工、牛蛙粉的加工使用以及氨基酸的生产与应用。
冷冻加工冷冻加工是将屠宰洗净的牛蛙后腿,按重量多少,分级装入塑料袋或盒中,放入零下25℃以下的冷冻间内速冻。冻结的牛蛙肉再放入凉水内涮一下,使塑料袋再包上一层冰衣,让牛蛙肉与空气隔绝。然后再送入零下18℃左右的低温库内贮存出口或供应市场。贮存时间以不超过6至7个月为宜。国际市场上,每吨冻牛蛙肉价值 ~2万元;每 吨鲜牛蛙肉,可加工一吨冷冻牛蛙肉。
牛蛙粉的加工使用牛蛙的内脏、变质不能食用的牛蛙肉,以及牛蛙加工后废弃的大量蛙头、蛙骨、蛙皮等,可用来生产牛蛙粉。加工方法是:1. 将牛蛙内脏及废弃物,用开水煮熟,沥去水分,剁碎并放在太阳下晒干,或者用烘干炉烘干。2. 将晒干或烘干的牛蛙内脏及废弃物,用粉碎机粉碎成蛙粉,然后进行贮存,或与饲料混合均匀投喂。3. 也可将烘干的牛蛙内脏及废弃物,与饲料同时粉碎,制成加工饲料出售。
氨基酸的生产与应用牛蛙的内脏及其下脚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经过水解,包括酸解、碱解及酶解,最终产物为各种氨基酸,其中精氨酸、赖氨酸含量较多。这些产物的粗制品为复合氨基酸,是优质的食品添加剂和滋补品。复合氨基酸经过分离、提纯,可得到单个氨基酸的纯品,在医药及化妆品工业上应用非常广泛,价格也非常昂贵。牛蛙的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如脑垂体、甲状腺和胃腺、肠腺、胰腺所分泌的消化液等,还可提取激素和酶类,用于医药上。
牛蛙的养殖方法与技术
牛蛙的养殖主要包括幼蛙养殖和成蛙养殖。
幼蛙养殖幼蛙养殖池通常为20~50平方米的长条形泥底水泥池,深度在 ~1米之间。池内设有陆岛,配备2~3个饲料台和遮阴棚。池周围为陆地,供幼蛙栖息,面积占水域面积的1/4以上,并种植多叶植物,池中也需种植水生植物。池壁上设置一些人工洞穴,以便幼蛙越冬和满足其穴居习性。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放养前2天先注水20厘米,然后逐渐提高水位。放养密度为:刚变态的幼蛙100~150只/平方米,或体重25~50克的幼蛙80~100只/平方米,随着幼蛙个体的增大,放养密度相应减少。刚变态的幼蛙需在1~2天内继续投喂活饵,然后开始驯食。2天后将鸡、鱼等的肉或内脏切成条状混在活饵中投喂,大小以幼蛙能吞食为度。然后将人工饵料制成大小合适的软颗粒状,慢慢地扔到饵料台上,或直接投喂膨化饵料,引诱幼蛙摄食。昆虫是幼蛙的理想饵料,因此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在池上方安装双层的黑光灯,诱集昆虫供幼蛙摄食。但主要还是投喂人工饵料,每天投喂1~3次,每次投喂量以牛蛙1小时左右吃完为度。饲养期间要定期换水,每周换水2~5次,每次换水量5~20厘米,并保持一定的微流水。每月定期泼洒一次15毫克/升浓度的生石灰,以保持水质清新。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分级培育,防止自相残杀。
成蛙养殖成蛙养殖多为土池,形状和构造与幼蛙养殖池相同,面积为200~1000平方米,防逃网较高( ~ 米)。放养密度应根据放养的规格而定,放养体重30~100克的蛙种一般为20~50只/平方米,饲养过程中应定期分级分池稀养
